《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以人间佛教中“四摄”为指导——董家豪(3)

分享到:

人间佛教的基本理路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是它主要的精神无疑就是“完成在人格”和“人圆佛即成”以及大乘佛法中的“自利利他”。这些主旨无疑都是可以为青年学子完善人格,确立人生目标,作为明晰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可的思想指导。特为是可以为更广泛的非信众的青年佛子提供人生的种种可能和人格塑造。

所以,如果以人间佛教作为在校公益社团活动的思想指导无疑是有主线性和连贯性的。这就能够解决当下的诸多公益活动的那种主题散乱、活动时间不连续的缺点。更重要的是为青年学子提供生命教育的可能。这是以往任何一种公益活动都不能产生的作用。

四、以“四摄”为指导的公益活动与生活禅夏令营的区别

净慧法师提出的生活禅的宗旨是:“继承传统(契理),适应时代(契机),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祥和社会。”简单说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而生活禅夏令营是活动时间是每年一届,时长大约是半个月左右。面向的是广大的青年佛子,或对禅文化感兴趣的青年群众(年龄多限制在40岁以下)。生活禅夏令营开展的项目大多围绕佛教生活而开展,地点多是在各大寺院。这样对于青年人群来讲接受面是有限的,并且对于青年人群来讲也不是人人都呵以接受佛教教理之内容。再者,许多年轻人是无法全盘接受佛教生活中的克己克欲原则。这无疑为参加生活禅夏令营设置了一定的门槛。而作为活动的时间来讲也太过短暂。许多参加过夏令营的营员在离开夏令营之后很难继续坚持清凉的生活。渐渐地也淡出了“不离世间觉”的生活状态。活动没有了连续性,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最后,作为生活禅所设计的活动大多针对佛教思想的启迪,对无常无我的体认,缺少入世涉世的指导。或者总体来说生活禅夏令营的佛教色彩过于浓重而不能全面影响广大的学生群体。

针对以上的不足,大致总结为三点:1,受众过于狭窄,不能普世。2,内容过于专业,不够入世。3,时间过于短暂,不能保持连续性,势必减轻影响。

针对这三点笔者认为如果以人间佛教思想中主导,以“四摄”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来开展“在校大学生公益社团活动”则可以尽可能的降低这些不足。

首先面向的受众是广大的在校大学生。尢论受众是否接受佛教,首先活动提倡的是“个性完善”和“生命教育”。这两个广泛的人间意义即是人间佛教的主旨,也是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立意无疑要广阔一些。

其次在活动的设计上开展的四摄内容中四个主题都是入世性极强的活动内容。四摄的内容是“布施,爱语,利他,同事”。针对四摄的修行内容来开展在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内容设计。这样设计活动无疑可以影响更广泛的青年学子,而不仅仅局限于青年佛子之间。以下加以论证:

“布施”即是奉献。现代青年学生多重视个我的所得,过于专注所得便忽视了对他人的奉献。没有奉献也就缺少了相互的交流,个性空间必然狭窄。个性必然缺憾。过于关注个我的所得也会变得欲壑难填。烦恼必然与日俱增。然而,奉献并不意味着失去,如果人人都讲奉献,无疑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亦即“共赢”。“布施”亦是同情的开始,是人性之本。是善之本。设计关于“布施”内容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格个性完善。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增强学生交际的能力。是非常具有普世意义的活动。

“爱语”即是谦虚更是智慧。现代青年学生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己的语言(例如网络上大量使用的“火星文”),然而这些语言除了凸显个我之外,都缺乏普遍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比如“人至贱则无敌”,“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等等。这些用语的大量使用只能增加青年学生相互之间的攻击和矛盾,并不能帮助个我来有益生活。所以使用“爱语”无疑是减少生活矛盾,净化心灵的必要条件。再者,“爱语”也是生活智慧的一种体现。真正智慧的人是不会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的人。恶语伤人,损人损己。更不利于生活;由此可见,“爱语”不仅仅是种形式,更是需要施语者心地的一种良好“发心”。有如何的心灵就有如何的语言。“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恭谦自我,体谅他人。所以设计“爱语”活动无疑是培养青年学子恭谦心和智慧心的必要内容。

“利他”即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人的价值不简单的只是个我价值或者说个我的认同所构成的。更广意义上来说,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所以人更多的价值是社会认可赋予的。所以,完善个人价值就需要完善人的社会价值。作为青年学子来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长和天赋,这种个人价值比较是没有切实的可比性的。所以只比较个我价值或者只作自我价值肯定是不全面和苦恼的。所以作为青年学子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意义。并且在完善社会价值意义上来进而完善个我价值意义。所以“利他”活动也是公益活动的核心内容。更是完善人格个性的重要内容。

“同事”即是共事。共同处事是社会生活的特点。由于大学生活的特点,学生越来越远离集体生活,除去短短的上课时间,许多大学生都只生活在狭小的社交空间。甚至一个宿舍的同学都不能推心置腹的交往。如此以往,当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后,很难想象他们将如何和公司单位的同事相处共事。更重要的是,没有这种集体意识的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很难在共事中为同伴着想,或者说很难配合共事。这对于广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的阻碍。公益活动正是将不同专业、不同学院、不同性格的同学整合的一种共事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特长来发挥作用,并且在这期间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在不同性格、不同专业背景下的群体中共事。在活动中即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又可以锻炼个人的交际能力,团队的配合能力。并且这种活动是可持续的长期的共事。这对于大多数的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来讲无疑是难得的机会。

所以,针对当代大学生最继续解决的心理问题或者说个性完善问题,且以“四摄”为主要形式的在校公益活动是极为可行的。

五、以“四摄”为形式的在校公益活动的具体设计尝试

上面论述了活动面向的受众和活动意义的;下面笔者简单地为活动做一些具体的设计来尝试规划在校公益活动的具体实施内容。

在校公益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应该是佛教界人士采取与校方合作的方式展开。主旨在于“完善在校大学生个性,提升生命价值”。整个在校公益社团的活动由佛教界人士策划。但具体活动和细则是由社团团员进行设计和讨论产生的。这样即贴近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又是学生们切实可行的活动。这类活动避免刻板的填鸭概念教育和被动教育。又可以用行动来感知和体认生命,用行动来充实在校生活。在每个活动的主旨上有诸位负责人进行阐述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