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宋元明清佛教史 >>

宋初僧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

分享到:
【作者简介】韩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学技术史博士后。(北京 100010)

【内容提要】《中庸》是儒家重要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包含了先秦以来学术界共同探讨的天命、性和道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原则和处世待人方法。尽管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但在唐代以前,除梁武帝作《中庸义疏》外,《中庸》并未引起儒家学者的重视。中唐以来,韩愈、李翱为复兴儒学,在哲学领域内对抗佛教,遂对中庸思想进行了阐发。宋代时,《中庸》成为中国思想界尤其是儒家关注的重要话题,成为除五经之外弘扬儒学思想新的重要典籍之一。既然《中庸》对振兴和弘扬儒学如此重要,那么在唐宋思想转型中,宋代僧人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如何?对宋代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学术指向?目前的研究尚显薄弱,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以宋初名僧释智圆和释契嵩为主,探讨了宋学形成前僧人群体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从宋代中国哲学思想史发展的历程来看,智圆、契嵩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对于提高儒家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种认识与回应也为宋代学术界提出了重建社会秩序与思想秩序的一种策略,昭示了后来中国思想世界中主流知识、思想与信仰的走向,而相当多的宋代士大夫尤其是宋学中的理学派,对这种走向与策略表示认同。

【关 键 词】宋代|释智圆|释契嵩|中庸思想|儒家哲学

【参考文献】
   [1] 漆侠.中庸之道与司马光哲学[A].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82.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363.
   [2]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1.卷35,经部•四书类一.294-295.
   [3]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M].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一○[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卷6,雍也.82.
   [4]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76.
   [5]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六[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卷52,中庸第三十一.1425.
   [6][7]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六[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卷52,中庸第三十一.1424.
   [8] 释智圆.闲居编[M].续藏经2-6-1.卷首,自序.
   [9] 吴遵路.闲居编序[A].释智圆.闲居编[M].续藏经2-6-1.
   [10][15]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M].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52.
   [11] 漆侠.儒家的中庸之道与佛家的中道义[J].北京大学学报,1999,(3).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74-187.漆侠.释智圆与宋学——论宋学形成前儒佛思想的渗透(A].探知集[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47-65.
   [12][13][14] 释智圆.闲居编[M].续藏经2-6-1.卷19,中庸子传上.
   [16] 钱穆.读智圆闲居编[M].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30.
   [17]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86
   [18] 陈寅恪.论韩愈[M].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88.
   [19]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87.
   [20][21] 释契嵩.镡津文集[M].四部丛刊本.卷4,中庸解第一.
   [22][25] 释契嵩.镡津文集[M].四部丛刊本.卷10,上富相公书.
   [23]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75.
   [24] 释契嵩.镡津文集[M].四部丛刊本.卷4,中庸解第二.
   [26][33] 释契嵩.镡津文集[M].四部丛刊本.卷17,非韩上•非韩第一.
   [27] 释契嵩.镡津文集[M].四部丛刊本.卷10,上张端明书.
   [28] 释契嵩.镡津文集[M].四部丛刊本.卷4,中庸解第二.
   [29] 释契嵩.镡津文集[M].四部丛刊本.卷4,中庸解第三.
   [30]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六[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卷52,中庸第三十一.1422.
   [31] 释契嵩.镡津文集[M].四部丛刊本.卷4,中庸解第四.
   [32]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46.
   [34] 释契嵩.镡津文集[A].四部丛刊本.卷4,中庸解第五.
   [35] 高聪明.明教大师契嵩与理学[A].漆侠、王天顺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276.
   [36][40] 释契嵩.镡津文集[M].四部丛刊本.卷9,万言书上仁宗皇帝.
   [37]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56.
   [38] 释契嵩.镡津文集[M].四部丛刊本.卷7,论原三•中正.
   [39] 高聪明.明教大师契嵩与理学[A].漆侠、王天顺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41]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1.卷35,经部•四书类一•中庸辑略.295.
   [42] 葛兆光.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A].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6-207.
   [43] 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A].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38.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晚唐宋初以来,受佛教精致思辨哲学的影响,儒学开始向哲学化的方向转进。在这一思潮的激荡下,中庸学应运而生。《中庸》是先秦时期儒家重要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相传由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所作,保存在儒家经典《礼记》中。《中庸》包含了先秦以来学术界共同探讨的“天命”、“性”和“道”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原则和处世待人方法。它充分发挥了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境界,力图使封建社会等级秩序恒常不变,“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以免出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小人而无忌惮”的“反中庸”现象,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尽管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但在唐代以前,除南朝梁武帝作《中庸义疏》外,《中庸》并未引起儒家学者的重视。自中唐韩愈、李翱发现其价值并将其从《礼记》中析出之后,《中庸》“在儒家哲学中的地位陡然地提高起来”[1]。宋代时,中庸始成为一门学问,受到儒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宋儒的“心传之要”[2]。南宋时,《中庸》在朱熹等理学家的推动下,同《论语》、《孟子》、《大学》一起上升为儒经的地位。这与宋儒向更高的抽象思维领域内探索本体论、心性论和认识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