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与帝国意识形态(2)
时间:2008-01-30 18:28来源:青史研究,2004年第4期作者:党为 点击:
从形式上看,其说唱内容应该是一年之内的事情,然而以《清史稿》——清朝遗老遗少以旧清国史馆留存的已成文本为基础,采用正统的正史编撰方法所修,可以目为有清一代的正史——内的内容来比勘则发现并非如此。而且,内容也不准确,考虑到作者的身份地位,这些不精确是可以忽视的,更可况我们研究该“调”也不是为了考证史实,而是为了分析民间世界的帝国意识形态痕迹。
前三个月的内容,意在交待人物和背景。
根据所叙事件,其所说的王爷应是清朝大名鼎鼎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无疑。僧格林沁,《清史稿》有传,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旗人。道光五年,袭封科尔沁札萨克多罗郡王爵。咸丰五年在山东境内消灭北进的太平天国林凤祥、李开芳军,加封为亲王。七年四月至十年九月,抗击英法等侵略者。战后遂即奉命进剿山东捻军,转战于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等效省。同治四年,败绩,死于山东曹州吴家店。谥号忠,配享太庙。麾下勇将陈国瑞在平定山东“白莲教”的战事中战功最高。
陈国瑞,民间素有威名,“姐妹调”内一句“百战不法的陈国瑞,满口应允俺当先”,就使其勇猛栩栩如生于人们眼前。《清史稿》亦有其传云:字庆云,湖北应城人,为总兵黄开榜收为义子,冒姓黄氏。平定山东宋继鹏后呈请归宗,复陈姓。早年即以勇闻名。后跟随僧格林沁征战山东、安徽、湖北、河南等地,“素恃功桀骜,自僧格林沁外,罕听节制”,僧格林沁亡后,被黜。后又被起用平捻,复职,终被坐戍黑龙江。光绪八年,殁於戍所。后复官,并于立功诸省建专祠。
“姐妹调”内所谓僧王“领旨去征南”,所指不明,比勘《清史稿》传,不可能指其咸丰三年至五年奉旨出京南向山东平定太平天国北伐军事,此事未涉及江南和湖广地,应是指僧格林沁于咸丰十年始为平以捻军为代表的咸同年间叛乱者而转战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数省的军事活动。清王朝的官方文献和《清史稿》记载有白莲教叛乱,其时在嘉庆元年至九年间,地涉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仁宗(嘉庆帝)本纪未言及山东境内有白莲教活动事。然而经考察,咸同年间捻军兴起之时,山东境内确有俗称“白莲教”的叛乱者,正是所谓“江南湖广没平定,山东又起叫白莲”。
《清史稿》内本“调”所歌颂的两位主角,即僧格林沁和陈国瑞的本传里所提到的山东境内的叛乱群体计有:
“邹县凤凰山教匪宋绍明/教匪宋继明/白莲池匪首宋继明(注:当是“宋继鹏”三字。这里,人名互异。查对中华书局1987年版王钟翰先生点校的《清史列传》,方知《清史稿》僧传和陈传裁自清国史馆已成稿本,一仍其旧。)、曹州长枪会匪董智信焦桂昌等、淄川捻匪刘德培、郯城棍幅匪”等。
被称为教匪的只有邹县境内的这支,但是其首领既不叫宋绍明也不叫宋继明,而是叫宋继鹏。经查,宋继鹏,邹县白龙池村人(注:《邹城市志•人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801页。),咸丰十年起义,同治三年(注:当是同治二年之误。同书,即《邹城市志》后面的有关章节俱记作二年。)九月清军破白龙池,宋继鹏战死。(注:《邹城市志•大事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第7页。)又,《重修泰安县志•兵事》(注:徐宗幹修、蒋大庆纂《重修泰安县志》,同治六年修补,道光八年刻本。)提及同治元年“七月,文贤教首宋继鹏在邹县白莲池起事(时称白莲教军)后,由泗水进军泰安”。这里所引用的两段文字,一说白龙池,一说白莲池,《清史稿》亦作白莲池,张曜编的《山东军兴纪略》卷十九(注:《山东军兴纪略》收于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五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里说“白莲池……亦曰白龙池”,如此则白龙池白莲池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地方。在官方文献里,宋继鹏的起事被称作“教匪”,并没有呼之为“白莲教匪”。或许因为地名的缘故,也或许再加上嘉庆年间的白莲教叛乱给帝国留下太深刻的记忆,宋继鹏的文贤教也就被民间世界叫做“白莲教”了,正如《重修泰安县志》所言“时称白莲教”,仅是民间俗称罢了。
如此,再有本“姐妹调”下文为依据,则可以判定该“调”所叙述的即是平定宋继鹏事。根据上面所引用的文字,宋继鹏起事应在咸丰十年年末,与前面脚注所引僧格林沁于咸丰十年年末或十一年年初奉旨往剿山东捻匪的时间正相应。据此并根据“姐妹调”以正月开始说唱事件的习惯,则本“调”第一节所说唱的事件的时间应是咸丰十一年正月。
第二节,交待行程,军马一路南向经安徽境到达江苏淮安。
三月,说唱的是捻军淮安之战。此役《清史稿•陈国瑞传》,里有记载,但时间不是咸丰十一年三月,而是同治元年春。咸丰十一年七月穆宗即位,以明年为同治元年,该“调”在时间上错后了一年。传载:“同治元年春,捻匪犯淮安,国瑞率五百人绕出贼后,与总兵龚耀伦夹击,贼惊溃,马贼悉遁,步贼万馀回拒,国瑞偕总兵王万清合战破之。再破贼党李城於版傍。贼由众兴集扑清江浦,击走之。以砲船三十遏运河,夜袭桃源北岸,破贼圩四,直取众兴,拔十馀垒,擢副将。三月,率步卒八百败贼於泾河,转战至新河,贼逼堤而阵。国瑞麾队猛进,手燃砲殪执旗贼目,斩级千馀,以总兵记名。”可见当时捻军围犯淮安,与官军一触即溃,与本节所描述的情形相符。
四月,大军回战山东西南境内。清时,今天的枣庄地区,即当时的峄县和滕县,与其时的滋阳县、曲阜县、宁阳县、邹县、泗水县和汶上县俱隶属兖州府,无论叛军官军的行军作战都不具有今天看来的跨地域性的性质,因而本“姐妹调”所叙述的平定邹县宋继鹏叛乱事件是当时同一行政辖区内的事件,并不像我们今天想象中的那样规模庞大,只是仅仅局限于一地的叛乱事件而已。这一节里提到了一个具体的地名——长城,经调查(注:向讲述人和当地人调查以及笔者本人的实地考察。下文将要言及的城头、冯卯寨和岩马庄三处地方距离长城村皆不远。讲述人是我的祖父,生于光绪三十二年,我记录该“姐妹调”的时间在1996-1998年间,其时爷爷已经近90高龄。笔者本人土生土长的小村庄就离长城村不到5华里的地方,因而对附近的地名、地貌与掌故耳熟能详。),即是今天的枣庄市山亭区水泉乡长城村,地处当时的滕县与峄县的交界处。实地考察,这里地势高,村子坐落于山阳,其前又一高山,号云谷山(今名云峰山,山南坡有村庄与之同名),周围群山环绕连绵不绝,进退自如,在冷兵器时代,这里及其附近的村寨确实易守难攻。根据该节所叙,则附近即是“白莲教”的重要据点。所谓“鬼领路,神泼血”和“天罗网”当是描述当时战事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