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宋元明清佛教史 >>

佛性论与程朱人性论重建

分享到:
【内容提要】程朱理学吸收和借鉴佛性论的思维方式和修行途径,对儒家人性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重新 建构。程朱借鉴佛教的真如佛性本体论,将仁义礼智等人伦之善预设为人性本体;借鉴佛性 论关于人生在世为生死流转的思想,将人生现实的善恶差异归之于气质之性;依照佛教“一 心二门”的理论模式,提出“心统性情”的学说;吸收佛性论转迷开悟的修行理论与实践, 宣扬格物致知、居敬穷理的理学修养论。程朱援佛入儒重建人性论,既使儒学获得了重大发 展,也为儒家人性论带来了一些问题。


   程朱理学兼综释老而归本孔孟的总体特征在其进行的人性论重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里 所 谓的人性论重建,是指程朱理学家们在先秦和汉唐儒家人性论的基础上,吸收和汲取佛性 论的思想资料,对儒家人性论进行的重新建构,其结果就是形成了程朱一系的理学人性论。 程朱 理学吸收佛性论的思想素养重建人性论,不仅使儒学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人性 论在儒学中的地位大为提升,理学由此常被称为“心性义理之学”。
   程朱人性论重建中的援佛入儒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真如佛性和天命之性
   程朱理学借鉴佛教的真如佛性本体论,将儒家所关注的人伦之善预设为人性本体,为儒家 伦 常的普遍必然性建立了形而上的依据。
   佛性论所谈的真如、佛性、法性、实相、理体等都是同一个层面的范畴,都具有本体的意 味。佛性即真如、法性、实相、理体,它不一不异,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往,超善 恶,断染净,不具时空实体之意,但却遍一切时空,真实不虚,为一切世间出世间众生万法 的本体。真如佛性因缘而显,以有世间森然罗列的万事万物;万事万物林林总总,相状各异 ,总以此真如佛性为所依。就真如佛性现而为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恶染净诸法而言,天台宗讲 性 具;就万事万物总为一真法界(或称一真灵性、真觉灵性等,实即真如、佛性之异称)因缘所 起而言,华严宗讲性起;就这所有一切皆为当下一念之心所感受而言,禅宗讲即心即性。 就是在这种巧妙的宗教思辨中,佛性论以“贪欲即道”“触处即真”的玄思,将自家的影响 遍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各个方面都对儒家所关注的封建伦常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仁 义礼智等人伦之善由于在本性中没有位置,其普遍必然性受到怀疑。周、张、程、朱等理学 诸子出入佛老数十年,对佛性论的这种本体论思维方式和理论优势非常熟悉,他们为了论证 封建伦常的普遍必然性,就直接利用了佛性论的这种思维方式,把以虚无寂灭为旨归的真如 佛性改造成为以仁义礼智为内涵的天命之性,使其由虚无缥缈的生死彼岸还俗到现实人生的 庄严世界,从而使佛性论转化为人性论。
   程朱所说的这个天命之性,有时又称天地之性、本性、德性或直接称为性。佛教以缘起性 空的涅槃实相作为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本体,其在有情众生而被称为佛性。天命之 性与此相似。程朱以理为万事万物的本体,这一本体在人而被称为天命之性。天命之性虽有 着佛性论的思想渊源,但程朱所承认的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儒家血脉。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 者就认为“天命之谓性”(《中庸》),孟子也讲“此天之所以予我也”,“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尽心上》)这种思想作为儒家不言而喻的理论前提,使人性论与天 道观互相关联,从而形成一种颇具儒家特色的天人合一论。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天命之 性就是对这种人性论前提所做的总结和综合。只是程朱在做这种总结和综合时引入了佛性本 体论的思维方式,使本属于宇宙生成论的天命变而为世界本体论的天理,使人受之于天的本 性变而为人所本具的性之本体。
   正因为这个天命之性有着浓郁的儒家正宗血脉,所以便与佛性有着重大的差异。佛性作为 本体,是没有任何现实规定性的空寂,它引导人们追求一种趋向虚无寂灭的宗教解脱,是出 世间法。天命之性却是一种世间的伦常规则,它有着非常现实的规定性,即儒家极为关注并 努力论证的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目中,仁是总名,义、礼、智、信,皆是仁之发用流行。 程朱之所以如此规定,乃在于本体论的思想品格所决定,本体标示着世界的本真存在,具有 统一性的特征;仁向来为儒家所重,自然居此要津。所以朱熹说:“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 也”(《朱子语类》卷81)。就这样,统治者所要求于社会成员的伦理义务,就以一种先天的 形 式预设在人的本性之中,人如果不依此而行,就是“悖其性也”(《二程遗书》卷15)。
   又因为天命之性还有着佛性论的渊源,所以它与思孟意义上的“天命之谓性”也很有不同 。这个天命之性,作为封建伦常道德的本体,虽然程朱一再宣称此说宗自思孟,但其作用流 行却与孟子的善性扩充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运行方向来。在孟子那里,是心具恻隐,羞恶、辞 让、是非四种善端,这四端扩而充之,才是现实的仁义礼智四德。在程朱这里,仁义礼智作 为本性已圆满实在、毫无欠缺地内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其发用流行 , 形成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很显然,孟子讲的是善端的扩充、培养,而程朱 说的是本性的显现;孟子是以情成善,程朱是以善显性。口口声声祖述孔孟的程朱与孟子有 如此大的差异,归根结底,就在于程朱重建人性论时借鉴和吸收了佛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 使孟子所说的具有本根、本源意味的本性变而为人性本体。
   天命之性是程朱人性论重建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范畴。程朱运用佛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把 孟子所说的善性上升为人性本体,从而使封建伦常的普遍必然性获得了充分的强势论证。这 个天命之性超越时空,恒常遍在,严格保证着父子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二、生死流转与气质之性
   程朱理学借鉴佛性论关于人生在世为生死流转之苦海的思想,将人生现实的善恶诸差异归 之于气质之性,为天命之性找到了人间寓所和作用对象。
   在佛性论者看来,人及一切现象的本然之体,就是“初唯一真灵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不变不易,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华严宗密《华严原人论》)。由于众生沉迷不知,这种 一真灵性处于一种隐含、遮蔽、覆盖的状态之中,所以又名之为“如来藏”;由此产生生灭 变迁、轮回流转的各种情识(心)及现象(相)。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如佛性与各种各样的生灭妄 想和合一处,“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同上)。阿赖耶识有觉不觉二义。依其不觉之义 ,遂转化出种种我执,法执,结成恶业、善业。心神(真如佛性)乘此恶业,生于地狱鬼畜; “乘此善业,运于中阴,入母胎中,禀气受质”(同上)。人生在世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如 贫富、贵贱、寿夭、贤愚、善恶等,皆是前世业报之轮回;今生善恶,又将为来世祸福之根 因。人生在世就是这样一种生死流转、业报轮回的无边苦海,它既是真如佛性在人世间的寓 所,又是必须修证佛智、照破烦恼、出离苦海的充足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