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宋元明清佛教史 >>

佛性论与程朱人性论重建(3)

分享到:

   我们知道,佛性论在“一心二门”的理论模式之下,主张提撕此心,超脱轮回,复归清净 空寂的本性;程朱人性论在“心统性情”的理论展示中,主张用道心去规范人心,存理灭欲 ,实现向仁义礼智之本性的回复。程朱人性论与佛性论虽有着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但思维方 式上的相同或相近乃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统性情”乃是程朱在重建人性 论中用儒家的价值取向改造了的“一心二门”。
       四、转迷开悟与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借鉴和吸收佛性论转迷开悟、定慧双修的宗教修行理论与实践,倡行格物致知、 居敬穷理,为其人性论提供了极具宗教修行意味的修养方式。
   中国佛性论在如何证圣成佛的问题上主要强调自家的转迷开悟、定慧双修,主张自性自度 ,自我解脱。中国佛教各宗派,无论是天台、华严,还是禅宗,都认为“心佛与众生,是三 无差别”,而之所以有凡圣之异,乃在于迷悟不同。迷即佛是众生(佛性微而不显),悟则众 生是佛(佛性现而不遗)。为能转迷开悟,超凡入圣,就要止观同运、定慧双修;但中国佛教 总的来说则是强调以定发慧,甚至以慧代定。天台宗最重实修,也只是以定止纷纭之念,以 利 于观照实相;华严宗强调一旦开悟,便能圆融相即,相入相摄,随心回转,事事无碍;禅宗 中北派神秀主张拂尘看净,方便通经,长坐不卧,积渐成顿;南派慧能则主张“顿渐皆立无 相为体,无念为宗,无住为用”,要求“于念而离念”“于相而离相”、“念念不住”(《 坛经》),在一切事为中都不执著,随缘任运,自然无为,从而也都不为系缚,即得大自在 ,即是佛、天人师。佛性论强调的转迷开悟,主要是一种自性自悟,虽然他们也主张找“大 善知识”开示,但这种开示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最终得以解脱,悟入涅槃,仍须 靠自心的觉悟。一旦觉悟了,就能于一切事为中见诸法实相(天台),见圆融无碍(华严),见 佛性作用(禅宗),即是证悟解脱。
   佛性论转迷开悟,定慧双修的宗教修行精神为程朱吸收、融释,贯入他们关于格物致知、 居敬穷理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在朱熹综合程氏之意所作的“格物致知”补传中,我们可以看 出,程朱认为,事物皆有其理,人心莫不有知,运用人心之知去“即物穷理”,积而久之, 就 会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而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四书集注•大学章句•补格 物致知传》)的豁然贯通之境界。如果脱离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倾向来看,这种表述显然具 有重大的认识论意义,即通过研究事物获得关于事物规律的认识,使人的认识能力得以 实现;然而一旦放到整个程朱理学的话语体系之中,其认识论的意义也就局限于封建伦常的 修养之域了。因为程朱所谓的物,虽然不排斥外在于人的客观事物,但主要是指封建的人伦 物 序,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类;程朱所说的这个“知”,虽然也包括对外界事物规律 和属性的认识,即程朱所谓的“闻见之知”,但主要还是指对封建伦常的德性自觉,即程朱 所谓的“德性之知”。明于此,格物致知的人性修养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在程朱这里,这 种修养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从德性培养上讲,是努力树立封建伦常的自觉意识。由于为其 理论的先验性所限,程朱认为这是使自己本有的天命之性呈现于心理意识之中,即前所谓的 “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一旦对天命之性形成自觉,就意味着主体深切地感受、体会到 自己所应承担的伦理义务,并对之形成无限的敬畏、恭肃之感,此即所谓“敬以直内”。二 是从伦常实践上说,就是努力把天命之性的基本内涵表现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等社会关系中,在社会生活层面上使自我的视听言动都符合封建伦常,此即前所谓的“事物 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实即用封建伦理规则去规范人的存在和行为,这就是“义以方外”。 前一层重在明理,可以通过读书、讨论、观察、思考、实践、讲学等多种途径;后一层重在 达用,主要表现为对自身承担的伦理义务的自觉遵守和恭行践履。
   可以看出,格物致知作为人性修养方式和认识方法,与佛性论的修行途径有相同或相通之 处,也有不小的差异和区别。程朱所言的事物皆有其理,与禅宗所说的“头头是道,触处即 真”极为相似;程朱从明理的角度上所说的格物致知与佛性论的“扫相显空”“拂尘看净” “以定发慧”约略相同;程朱从达用的角度所说的格物致知与佛性论“起般若观照”“于念 而离念”“以慧入定”深相契合。实际上,理学诸子出入佛志,不惟学来了其本体论的 思维方式,也学来了佛性论的宗教实践与宗教理论紧密结合的修行途径。二者在修行论上的 一致、相同或相似,就在于程朱在重建人性论时接受了佛性论的影响,从而使程朱人性论的 修养方法较之原来的儒家修养论更加绵密、细致,更加体现了封建伦常在社会实践后面上的 深化和强化。但程朱对佛性论修行方法的吸收和借鉴是经过了儒学化的改造的。在佛性论中 ,头头是道,触处即真,其道其真皆是实相无相,没有现实规定性;在程朱这里,事理之理 却都是实实在在的。是以五常为基本内容的天命之性。在佛性论中,扫相显空、拂尘看净都 是指向彼岸,要超脱生死、往而不返的;而程朱的格物致知讲的却是对伦常德性的培养,对 社会行为的规范,是重视现实的。程朱人性修养方法与佛性修行途径在思想方法上虽大致相 同,但在价值取向上却又有着重大差异,在此则体现着程朱理学对传统儒家基本立场的坚持 和弘扬。
       结 语
   应该说,程朱借鉴和吸收佛性论的思想资料对人性论进行的重新建构是非常成功的。这可 以作如下理解。
   其一,程朱对人性论的重建实现了儒家人性论理论形态的转变。较之以往的儒家人性论, 程朱人性论的理论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既能对人类社会中复杂的善恶现象作出自圆其说的 解释,又能对封建伦常的普遍必然性,封建国家的礼乐教化、刑罚禁制的可能性与必能性作 出充分的论证,还能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及其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和方法上的指导。因 此,这种人性论一经产生,就很快成为封建社会后期主要的人性论理论形式。
   其二,程朱对人性论的重建使儒家取得了在价值取向上对佛教斗争的重大胜利。程朱理学 把真如佛性变为天命之性,避免了价值观上的虚无寂灭的取向,在本体层面上确立了封建伦 常的普遍必然性,是儒家价值取向的重大胜利,也是封建社会后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从此以后,儒学占据了心性之域的理论高峰,恢复和增强了对社会各 个层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