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论与程朱人性论重建(4)
时间:2008-08-15 22:25来源: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作者:韩焕忠 点击:
但是,程朱理学在人性论上的援佛入儒所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在对本性的探讨中,它牺牲了儒家追求人禽之别的基本原则。在原来的儒家人性论 中,“性”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说的都是人性的善恶。佛 性论则不然。佛性不是人性,当它表示诸法清净妙明的本体之意时,就会像后期天台宗和后 期禅宗那样自然地推出木石、黄花等皆有佛性。当程朱按照佛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将人伦之 善提升为人性本体之后,它便不能再作为人禽之别的根本标志了。朱熹称天命之性“人与禽 兽若不有异”(《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公孙丑上》),语虽含混,却表达出了人与禽兽共有 天命之性的思想,这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思想混乱。
其次,在修养方法上,它导致了理欲善恶的截然对立。佛性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就是, 以清净妙明为体,以污染流转为蔽,因此主张转染为净,脱离生死而证入涅槃。宋 明理学援引此种思维方式,以粹然至善为体,以情识欲望为蔽,将理与欲、善与恶截然对立 ,视作天渊。这不仅使儒家人性论的义务论倾向得到了绝对强化,忽视了道德实践中的自愿 原则和自然向度,而且使人的主体能动性都消融在对君父家国的忠孝之中,无法形成独立自 主的主体性人格和民主、自由的思想意识,甚至还导致了以理杀人的思想史惨剧。
再者,在社会实践上,它强化了儒家重内轻外,重德轻才的不良倾向。程朱将人伦之善提 升为人性本体,势必导致佛教“观照”式内省致思取向的加强,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儒家更加 重视内在观念的净化而忽视外在功业的建树。佛性论以见闻觉知为本性之蔽,程朱也主张德 性之知不由于见闻,如此的重内轻外、重德轻才,是大多数理学家无能、迂腐的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