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术界对佛学的研究渊源己久,成果丰硕。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学界交流日趋频繁、深入,国内一些学者对传统的写作范式和思维模式重新思考。如葛兆光提出的重写思想史、龚隽对传统禅宗史研究的反思等,都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葛兆光对现行思想史研究中存在的精英思想、经典思想进行了反思。他指出,精英思想、经典思想未必真在生活世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而提出要研究“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
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逐渐被国人所信仰。历经数百年,隋唐时期,佛教已经完全脱离了印度色彩,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所谓中国佛教,就是指在这个时代形成的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由中国人发展起来的宗教。”经两晋到唐宋,佛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血液,“亦即为本位文化的一种,这是无法否认的。”
佛教产生之初,即为了解决世俗之人精神需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为了争取自己的地位,进行了主动积极的改变,出现了适应社会各阶层的佛教思想和修行方法。顾伟康将中国佛教区分为经典佛教和民俗佛教,荷兰汉学家许理和将初传入中国的佛教从信仰层面分为士大夫佛教、王室佛教、民众佛教。王青分析了顾伟康和许理和的佛教层面划分后,对民俗佛教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是人格化、偶像化的神祗崇拜,第二是简约化、中国化的教义教理。第三是简易化、世俗化的戒律修行。王青进一步认为:“尽管民俗佛教在佛教史的研究中一再被忽略,然而,这并不说明民俗佛教的不重要,中国佛教强大的生命力实际上来自于民俗佛教而非教理佛教。确实,民俗佛教对原始佛教的教理教义不可避免地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造与歪曲,但这恰恰是佛教能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适应、接收、传播、流行、兴盛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本文通过对宋元以来出现的民间日用百科全书中佛教内容的分析,探讨普通民众对佛教知识的掌握和佛教知识需求。疏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宋朝建立后,内忧外患不断,统治者特别注意采用各种措施稳固统治,扶植和利用宗教是历朝赵宋皇帝其中一项重要的国策。北宋的佛教,除了徽宗一度排斥佛教,其余各朝都保护佛教。宋代佛教对社会及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诸如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文化事业、对民众一般生活的影响等。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佛教世俗化、平民化成为一种趋势。
类书“是辑录历代典籍中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类别或按字韵编排,便于查找和征引资料的工具书。”与前代相比,宋代类书从数量、种类都有较大的发展。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人类书超过三百部,远胜前代历朝类书总合。宋代类书充分发展的原因,一是由于当时赵宋王朝统治者参酌前代成败之经验,大力提倡文治,创造了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二是因应科举之需要,备场屋之用。三是雕版印刷业发展,为刻印类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民间日用类书是将日常生活所需之各种常识,以分门别类方式刊载,方便人们随时利用的一种书籍,其性质如同今日的家庭生活手册,或俗称之家庭生活小百科。酒井忠夫认为,民问日用类书的普遍出现代表此时期庶民教育普及和庶民教育的发展。真正综合性生活日用的类书应渊源于《事林广记》。
《事林广记》是署名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陈元靓所编的一部日用百科全书型的古代民问类书。该书门类广泛,天文、地理、政刑、社会、文学、游艺,无所不包。编纂目的是为了取便日常通用,因此包含了较多的市井状态和生活顾问的资料。《事林广记》问世以后,在民问流传很广,自南宋末到明代初期,书坊不断翻刻。每次翻刻,又都增补一些新内容。据日本学者森田宪司研究,《事林广记》现存最古的版本是元至顺年间(1330~1332)建安椿庄书院刊本,最晚的是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刊本。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元至顺年间(1330~1332)建安椿庄书院刊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218册影印元至顺年间建安椿庄书院刊本《事林广记》,题作《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共四十二卷)199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元后至元六年(1340)郑氏积诚堂刻本《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和日本元禄十二年(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京都今井七郎兵卫等人的刻本《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这三种不同时期的刻本,大致可以反映《事林广记》伴随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内容变化。
笔者经过比对,发现元至顺年问的《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与元后至元六年的《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中所收佛教内容完全一致,故而两书合为一书介绍。
《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中的佛教内容集中出现在丁集卷下《禅教类》,顺序排在儒教之后,道教之前,内容包括佛法源流、五宗正法、五教法源、禅机名数等大类,每类下细分为多个小目,在具体内容之前有一《如来演教图》。具体分类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中所记载的佛教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l、内容通俗浅显、文字简洁。如[佛法源流·初祖]“大迦叶尊者,奉世尊法衣于鸡足山入灭尽定,以俟弥勒下生尊者阿难传正眼法藏,继绍祖位。”[五宗正法·沩山宗]“沩山,仰山也,乃百丈之口,至五代开运二年,不嗣。沩山、仰山、南塔、清化。”[禅机名数·二相]“心相、身相。”这些佛教知识类似今日之名词解释,十分简单,没有任何的展开论述。
2、几乎均为禅宗知识。《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总目设有“佛教”,正文中作“禅宗类”。通观该类佛教内容,除了“五教法源”中提到“密教”外,所记几乎都是禅宗知识。文中不仅大量介绍禅宗常识,各方面都渗透禅宗内容。如“佛法源流”中对正确修佛的看法:
佛者,觉也。人能觉悟其平日所为,去其不善而行乎善,是亦佛;知心之不善,而徒区区持斋诵经,果何益哉?!
强调心性的重要性,反对传统修佛方式,正是禅宗的特点。
3、内容属于基础性的佛教常识,没有任何高深佛教义理或学术性探讨,明显与士大夫中流行的佛教趣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