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大乘佛教史 >>

无著系的大乘佛教(2)

分享到:

  五、顺中论(二卷)。般若流支译。
  六、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波罗颇密多罗译。现有梵文及藏文本。
  其中初三种,正面阐述瑜伽派之意趣。第四种是揭示金刚般若经之意趣。顺中论是中论的概说书。大乘庄严经论是基于弥勒的瑜伽师地论,解释大乘庄严经论颂,以作为大乘佛教的概说书。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alayavijnana)是弥勒至无著的中心思想,现在根据瑜伽师地论中所说的,阿赖耶识有五种含义:
  一、阿赖耶识依于两种因素而活动:一是“了别”有分别的内在之执受心;二是“了别”无分别的外在之器世界。也就是维持内在身心的活动,以及了别外在器界的活动。
  二、阿赖耶识与作意、触、受、想、思之五遍行心所相应。
  三、阿赖耶识与诸法有相互因果之关系;阿赖耶识又称为种子识,藏种子而生一切法,种子即是显现一切法之因,一切法是种子的现行,称为“种子生现行”。这一作用在刹那生起而因果不同时,阿赖耶识即是因,诸法即是果,由现行之诸法再熏习(影响)阿赖耶识,而成为积聚的种子,便称为“现行生种子”。这一作用的场合,现行的诸法是因,积聚的种子是果,但在阿赖耶识的种子,既能生起现行,也能和其他的种子刹那相续彼此影响,而又生起新的种子,这是自类相续,称为“种子生种子”。
  四、阿赖耶识与诸识俱转;其他诸识中凡有一识或二识活动时,阿赖耶识的内含亦即随即变动。
  五、阿赖耶识有杂染与还灭的两面:在生死流转中,它是一切杂染的根本;在证悟而入涅 时,是还灭功能的所依,这是采取了如来藏的思想。
  无著的摄大乘论 唯识学发源于弥勒的瑜伽师地论,到了无著的摄大乘论而大成。此论是无著晚年的作品,有独特的组织。此论是“大乘阿毗达磨经”之摄大乘品的释论,乃是无著思想的代表作。内容共分十章,说明十种殊胜,并述有大乘佛教真是佛说的意趣。十种殊胜相可分为境、行、果的三类。一及二是境殊胜,三至八是行殊胜,九及十是果殊胜。
  所谓十种殊胜相的内容,大意如下:
  一、所知依:“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一切所应知的法,都依于阿赖耶识而立。也就是说,阿赖耶识为三性(偏计执、依他起、圆成实)所依。对三性有两种见解:①偏小执及依他起是杂染,圆成实是清净。②偏计执是杂染,圆成实是清净,依他起通于杂染和清净之二边。照第一见解说,阿赖耶是虚妄不实、杂染不净;照第二见解说,阿赖耶既是虚妄杂染,也是真实清净。无著侧重在第一种见解,世亲则兼谈两种。
  二、所知相:“三种自性”,“说名所知相体”。所知就是相,名为所知相。即是将一切所应知的法,分为三相来说明:①依他起自性——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可染可净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法。②偏计所执自性——是指乱识(幻妄)所取的一切法,毫无实体,不过是一种自己的错觉意境。③圆成实自性——是指由人空及法空所显的诸法之真实性。
  三、入所知相:“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由修唯识观而悟入唯识性,就是悟入所知相的真实性。唯识观有两种:①初步的方便唯识观——以唯识观观一切法的自性为虚妄分别,所了了不可得。②进一步的真实唯识观——观察诸法之境不可得,虚妄分别的识也不可得,心境俱泯,即悟入平等法性(圆成实性)。本论的唯识观虽通于真实境(地上),但重于从凡入圣(由加行分别智到根本无分别智)的唯识观。
  四、彼入因果:“六波罗密多,说名彼入因果体”。彼入就是入彼,即是说,要悟入彼(那个)唯识的实性,必须修习六种波罗密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尚未悟入唯识性时,所修者是因,证入唯识性以后,所修者即是果。
  五、彼因果修差别:“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进入初地以后的圣位菩萨,于十地中,仍是修习六波罗密多;地地增上,故说有十地差别。到佛果时,六波罗密多的修习,即告圆满。
  六、修差别中增上戒:“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即是诸地之中菩萨所修的戒学,表明他们不是修的声闻小乘戒,故称菩萨律仪。地中修习、展转、增加、向上,故名增上。
  七、增上心:“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此即是诸地菩萨所修的定学。定以心为主体,故称增上心。首楞伽摩,义为健行,就是首楞严大定,此定境界很高,为十住菩萨所修。虚空藏也是定名,能含摄、能出生一切功德,所以名为虚空藏。
  八、增上慧:“无分别智,说明此中增上慧体”。此即菩萨所修的慧学。无分别智含有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三者。菩萨还离一切法执分别,故此三智皆称无分别智。
  九、彼果断:“无住涅 ,说名彼果断体”。彼果,就是修习那戒、定、慧三增上学所得的果。那果就是断烦恼障及所知障而得的果,故称果断。无住涅 是不住于生死也不离于生死之义。
  十、彼果智:“三种佛身”“说名彼果智体”。上面所说的那个果,就是智,故名果智。从果的断障寂灭而言,是无住大般涅 ;从果显现的智慧而言,是圆满的无分别智,亦即是八识转为四智而成就三种佛身:①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即是“自性身”佛。②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即是“受用身”佛。③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即是“变化身”佛。第一种身是常住的,二三种身是无常的。由自性身现起的受用身,受用一切法乐(自受用),并为地上的圣位菩萨说法(他受用);由自性身现起的变化身,则为声闻说法。
  以上十殊胜的释义,系参考印顺法师的“摄大乘论讲记”第一章。其中包括唯识境、唯识行、唯识果,在唯识学的立场,本论确是一部统一了全体大乘佛教的概论书。
第二节 世亲菩萨
  唯识学的渊源 自弥勒到无著所完成的唯识学,是以一切种子识为本,即是种子识变现的唯识学,到了世亲的唯识三十论,是以三类分别识为本,即是分别识变现的唯识学,前者是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出发,是用种子识不一不异的不异之义为根据;后者是再回到瑜加师地论的摄抉择分,是用种子识不一不异的不一之义为根据。这是同一唯识的两大分流。后世讲唯识学者,多用世亲之说,以为世亲才是唯识学的集大成者,无著的一流,在中国,则另成为摄论学派的摄论宗。
  故在未讲世亲之前,先介绍唯识的渊源,除了已在九章三节解深密经的阿赖耶识条下,说到了唯识思想在部派思想中的根据,现在再参考法舫法师的“唯识史观及其哲学”四五两章之材料综合分别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