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早期禅法初探——奥义书的禅理(4)
时间:2008-09-09 12:08来源: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作者:巫白慧 点击:
四、结语
就上述议论,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归纳:(一)“禅”是奥义书哲学家最先提出来的,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理论,即他们设想中的“梵(原人、我)”的原理;实践,即他们创造的使“个我”(意识、灵魂)复归于梵的修持方法——禅那、瑜伽、om字密咒。这三种修持方法,从形式上看,三者似有先后,但事实上,三者是同一禅定(samādhi)的三个名称,因为三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同是梵的境界。正如瞄准同一鹄的射出的三枝箭。(二)《慈氏奥义》(Ⅵ.18)所列瑜伽加行的六条轨则——1. 调控呼吸;2.抑制感官;3.禅那静虑;4.观觉思维;5.总持意念;6.三摩提定,实为一切禅法的最初基础。印度古今各派宗教哲学(除唯物论的顺世学派外)全都接受了这六条规定,并以此为依据发展各自的禅法系统。最典型的是婆罗门传统六派哲学的瑜伽哲学,它的根本典籍《瑜伽经》(安般念定)。②f“安般”(ānāpna)意即“呼吸、出入气息”。“安般念”意即“以意念来调控呼吸”;“安般念定”意即“以调息为入门的禅定”。简单地说,“安般念”是佛教小乘习禅程序的第一个步骤。对照奥义书瑜伽加行六条轨则,“安般念”正是其中的第1、2条,“安般念定”正是第6条。显然,佛家小乘禅法是在奥义书禅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三)奥义书六条瑜伽轨则不仅是印度本土禅法的渊源,而且也是从印度传到他国的禅法的基础。例如,中国的“止观”(samatha—bhāyanā),从意义上说,概括了奥义书瑜伽加行六则;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止观系统是对奥义书瑜伽加行六则;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止观系统是对奥义书瑜伽加行六则的创造性的发展。特别要提及的是om字密咒,传到中国后,竟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咒语系统中的中心咒语、最神秘的神咒。它的内涵比原来婆罗门教所赋予的更加丰富、更加超越。因此(四),本文可以暂时作这样的结论:奥义禅法是包括印度本土和从鳊传到他国的一切禅法的最初的、或者说,最原始的形态。
注释:
①a《梨俱吠陀》Ⅰ.30-7。
②b《梨俱吠陀》X.Ⅰ66.1。
①a《广林奥义》Ⅰ.4.1。
①b《广林奥义》Ⅱ.5.1。
①c《石氏奥义》Ⅰ.2.12;
②c《石氏奥义》Ⅱ.3.10—11。
③c《慈氏奥义》Ⅵ.29。
④c《歌者奥义》Ⅰ.1—9;《慈氏奥义》Ⅳ.5.。
⑤c《歌者奥义》Ⅱ.23.3.。
①d《鹧鸪氏奥义》Ⅰ.8.1。
②d《蛙氏奥义》第1则。这里的aksara有二义:(一)文字;(二)不灭;意指om是不灭之圣字。
③d《蛙氏奥义》第2则。说明om字在哲学意义上就是“梵我”。“此我有四足”意指梵外现为“个我”时有四个心理活动阶段,即,醒位、梦位、熟睡位、第四位(超验意境)。
①e《歌者奥义》Ⅰ.1.1;《鹧者奥义》Ⅰ.8.1。
②e《秃顶奥义》Ⅱ.2.4;
③e《慈氏奥义》Ⅵ.22
④e《慈氏奥义》Ⅵ.23
①f拙译《圣教论》(《蛙氏奥义颂》),载《东方文化》集刊,第1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62—65页。
②f安般念ānāpana—smrti,安般念定ānāpāna smrti—samādhi。参看安世高译《安般守意经》;玄奘译《俱舍论颂》第8章;叶均译《清净佛教协会出版,1981年》第78—79页及第240—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