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圆仁入唐求法通如之旅路线考(2)

分享到:

   (2)7月24日:“闻第四舶判官不忍汤水,下船居白水郎宅。”
   (3)8月8日:“闻第四舶犹在泥上,未到泊处……头判官登陆, 居白水郎舍。船中人五人身肿死。”
   (4)8月25日:“闻第四舶为高波所漂,更登高濑,难可浮迴。水手等乘小船往舶上……但射手一人入潮溺流,有白水郎拯之。”
   这里,自7月24日至8月25日记载的是第四舶行停白湖口附近的情况,这里之谓白水,当指古横江中下游段。
   清代如皋邑人吴铠《车马湖诗》仍有“自写胸怀盟白水”〔6〕句,车马湖位于古横江西段,这里所咏之白水当在古横江上游。
   无庸赘述,白水乃指整条古横江而言。
     (二)唐代长江北岸沙嘴地理特点
   江流南移,沧海桑田,是南通、如皋一带最显著的地理特点。
   由于地球自转,海水产生的惯性,以及来自东北合成风的作用,迫使位于长江三角洲段的江流偏向西南,接近北岸则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故形成的沙洲大多偏于江心以北,沙洲的延伸和相互连接,就形成了夹江。同一原因,邻近北岸沙嘴的夹江,交叉易于淤积,呈现出江流南移、沧海桑田的变化。到了圆仁入唐时,这里已是江心沙洲相互连接成胡逗洲,且与北岸沙嘴相夹形成古横江的时期。至于后来,古横江逐渐消失,胡逗洲则与北岸沙嘴涨接形成陆块,从明嘉靖《惟扬志•今通州图》(图四)仍可看出古横江的痕迹。古横江淤积后,不再得到泥沙的沉积、补充,故沿道形成许多凹地,如今天如皋市南境的车马湖乡,就是宋代车马湖的遗迹。
  
  
  
     (三)唐代这里的军事、行政区划
   按唐制:边戍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唐代,这里地处海防前线,从《行记》的记述可以了解:古横江南的胡逗洲域属大唐扬州海陵县淮南镇军辖,其行政称谓为淮南镇,古横江北沿线则属大唐扬州海陵县白湖镇军辖,其行政称谓为白湖镇〔7〕,边戍似为军政合一。
   《舆地纪胜》载:“唐文宗太和五年(831), 析海陵之五乡置如皋镇”。从圆仁等一行入内地过境手续:诸如在掘港庭巡检、派草船接运、到如皋镇检校等都是由如皋镇大使刘勉负责办理的,可知圆仁自掘港庭到如皋镇所路过的较大的地区,均属大唐扬州海陵县如皋镇行政辖域。
     二、圆仁入唐求法途经南通、如皋路线考
   从地理角度看,唐代以来,这里一直呈江流南移、沧海变为桑田的成陆趋势;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其城市、村镇的发展也是极其迟缓的,尽管有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一些变化,正如亚当•密斯在18世纪70年代指出的那样:“许久以前,它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勤劳及人口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年前客居于该国之马可•波罗的报告,绐无何等区别。”〔8〕
   另一方面,如皋于东晋义熙七年(411)始设县, 唐代被划为大唐扬州海陵县如皋镇,南唐保大十年(952)复置县,这时, 许多古老村市被易名升为镇、场,查阅有关史志资料,如皋县域地名自宋以来却无甚变化。因此,在探讨圆仁入唐求法途经南通、如皋一带路线及古今地名对应情况时,必须基于以上两点认识。
   日仁明朝承和五年(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六月十三日, 圆仁随遣唐使藤原常嗣率一、四两舶飘海入唐。
   圆仁所乘第一舶登陆路线解(图五)
   从6月28日“巳时至白水,其色如黄泥”, 新罗译语金正南申云:“闻道扬州掘港难过”,“令人上桅见陆岛,犹称不见”以及后来果然遇到烈风恶浪的记载可断:船已行至今掘港附近的江海口。
   从6月29日“亥时,望见西方遥有火光”、“山岛不见, 唯看火光”可断:船已近北岸沙嘴了。
   7月2日早晨,“西方见岛,其貌如两舶双居,须臾进去,即知陆地”,有双墩地名(图二),故老相传,当初两墩为岛状似双舶,推断圆仁船当行至北岸沙嘴与双墩之间的古横江口了。
   “午时到江口,未时到扬州海陵县白潮(应为白湖)镇桑田乡东梁丰村”。白湖镇,即今如皋市白蒲镇,唐代,这里如前所述,水阔成湖且呈淤积之势,渚浅浪高,白浪滔滔,镇名白湖名副其实,至于后来古横江趋于淤塞消失,白湖成沼泽,盛产蒲苇,遂易名为白蒲亦名副其实,由南宋丞相文天祥《指南录•闻马》中述“二十一夜宿白蒲下十里,忽五更,通州下文字”〔9〕可知,宋代此地已正式名之为白蒲镇了。
   东梁丰村在花市街(今属如东县,名胜利街),从民国《如皋县全境分区图》(图二)上看,花市街位于唐捍海堰折线内,九圩港河通过这里,且距掘港镇18里与圆仁《行记》所述相符,故判断唐桑田乡东梁丰村即今之花市街是合理的。
   凭船行一个时辰来推测江口当在花市街南6至10里之地。
   大使所乘小船离开第一舶登陆以及后来与第一舶会合路线解:
   圆仁记载,大使所乘小船于6月29日离开第一舶后, “子时流着大江口南芦原之边”,7月1日晓“令人登桅头看山闾,南方遥有三山,未识其名”。所谓未识其名的三山,其实就是位于今南通市长江畔的狼山(海拔108米)、军山(海拔118米)、剑山(海拔87米),马鞍山(海拔30米)、黄泥山(海拔30米)。南通市区与狼山相距约5公里, 从市区南望五山,有连有隔,形成三组,所以看似三山,《南大和尚东征传》中说:天宝七年六月,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日本,从扬州“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风急浪高,旋转三山”,此处三山与圆仁所记者同为三山,可断:大使船所飘流着陆的大江口南芦原之边,在胡逗洲南缘,即今南通市区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