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圆仁入唐求法通如之旅路线考(4)

分享到:


     三、《行记》对民国沙氏《如皋县志》之补正

   《如皋县志》始纂于明天顺八年(1464),至1934年间凡修10次,中以民国沙元炳先生所编纂的《如皋县志》为优(以下简称《沙志》),该志“仿纪事本末体例,合9志而详加考订,别类分门, 原原本本续采事实,纂缀成帙”,亟具代表性,然因“皋志之成,虽创于明纪,载实始于宋”〔11〕,故于唐代以前所采如凤毛麟角,实有文献不足之感。圆仁所著《行记》于途经如皋(包括今如东县域)一带见闻、经历记述甚为详实,于志有补。为之,笔者试以《沙志》为例作如下补正。
   (一)《沙志•沿革考》卷1第2页云:唐“太和五年析海陵之五乡置如皋场”。“场”应更正为“镇”,即“太和五年析海陵之五乡置如皋镇”。
   《沙志》于“镇”与“场”考辨云:“按《舆地纪胜》引《寰宇记》场作镇。明《一统志》:‘唐析海陵地置如皋镇,南唐复升镇为县’,《十国春秋》、《江南通志》并同。考《寰宇记》:‘海陵监,开元元年置海陵县为监,于海陵县置泰州,以辖其监’则作场为正。同治《通州志》引《旧唐书•地理志》:‘太和五年析海陵之五乡置如皋场’本无此文,又引《续文献通考》:‘唐如皋镇,南唐升为如皋县’此二语出明王圻所著之《续文献通考》中,顾氏据乾隆《通州志》所引者而误以为钦定《续通考》,其实,乾隆《州志》成于钦定书前,顾氏未知思也。”
   然《行记》则称之为“如皋镇”,其时距太和五年仅隔7年, 故可断《太平寰宇记》称“如皋场”为误,《沙志》考辨作“如皋场”亦为误,而明《一统志》、《十国春秋》、《江南通志》称作“如皋镇”为正,它论莫辩。
   《行记》中有关如皋镇的记述颇多。当圆仁一行住宿在掘港亭国清寺中时有记:“海陵(如皋)镇大使刘勉来慰问使等,赠酒饼,兼设音声。相从官健、亲事八人,其刘勉着紫朝服,当村押官亦同着紫衣。巡检事毕,却归县家”。后来“从如皋镇家将卅余草船来,即闻大使昨日到镇家”。当他们去如皋镇方向途中“大使牒到来。案牒状称,其漂损舶,随便检校于所由守捉司;其守舶水手等,依数令上向,不得缺留者”。到如皋镇后,“镇大使刘勉驾马来泊舫之处,马子从者七、八人许,检校事讫,即去。离如时“大使相送三四里许,归向本镇”。
   由此可知,唐代,如皋镇所辖范围很广,竟东至掘港亭,且海外船只入境,如皋镇可按法规单独处理入、过境事宜。从《行记》所载:“有如皋镇……进堰有如皋院……水路北岸杨柳相连。未时到如皋,茶店暂停。掘沟北岸店家相连……从此行半里,西头有镇家……水路左右,富贵家相连……镇家四围”。于此可见唐时如皋镇风貌之一斑,可为《沙志》或后来修志者提供补充史料。
   (二)《沙志》卷1第6页:“掘港场,市昔在芳泉,自明中叶立备倭营于东北(即今之场治),人遂徙家成市,而芳泉遂成村落。”应更正为“掘港场,唐名掘港亭,有镇,名掘港镇。”
   按“旧志井、里、田、庐、卤、亭、 分名”,〔10〕故《行记》所载:“掘港庭”应作“掘港亭”。其又有载:“即闻水手长佐伯全继在掘港镇死去”,故可断掘港亭域有村市,名掘港镇。
   《行记》载:“知路之船引前而赴掘港庭。…从东梁丰村去十八里,有延海村。村里有寺,名国清寺。”关于国清寺,《沙志•寺观》云:“国清寺,在掘港东营内,唐元和中僧行满建。”由此可知国清寺千余年来一直存在着,亦可断掘港亭(或云掘港镇)从未迁过,是故“掘港场,市昔在芳泉”之说无凭无据,不能成立。
   (三)《沙志•沿革考》卷1第2页引清人姚鹏春《白蒲志》云:“镇乃古时溪泽,多生白蒲,周十余里,因得此名”。其望文生义,应删去,并补载:“唐代名白湖镇,宋代易名为白蒲镇。”
   为何应删之?其一,《辞海》、《植物学》诸著中皆无白蒲之名称;其二,实地调查,亦未见一株白蒲实物和标本,故姚鹏春于白蒲名称之释纯属望文生义,理应删去。
   从圆仁于《行记》卷二中书行历云,大唐开成三年七月二日到扬州海陵县白湖镇,可证今白蒲镇在唐代乃名白湖镇。从宋文天祥《指南录•闻马》中述“二十一夜宿白蒲下十里”可证,其宋代已易名为白蒲镇了。至于何时易名则有待于寻觅史料加以进一步论证。
   (四)《沙志•官署》卷2第1页云:“县署始建无考,南唐保大十年重修。”应予更正而依明嘉靖《如皋县志》“在城之中,唐保大十年开设”载之。
   《行记》云:“未时到如皋……掘沟北岸,店家相连……从此行半里,西头有镇家。”这里的掘沟,即古运盐河在市内段,俗名旧河,现为新生路(西至古旧河巷之东段)〔11〕,唐如皋镇应在今新生路北。南唐保大十年如皋升县,官署亦迁至今新生路南,即今如皋市政府所在地,据《行记》所云,于县署记述当以明嘉靖《如皋县志》云“在城之中,唐保大十年开设”为确切,而后修之《沙志》为衔接“县署始建无考”说而将“开设”改为“重修”后反成谬误。
   本篇承蒙原南通博物苑徐佟昌苑长多方赐教,特致谢意!)
   注释:
   〔1〕E•拉伊沙瓦著,田村完誓译《世界史上的圆仁——唐朝中国之旅》(实业日本社,1963)。
   〔2〕小野胜年《入唐求法巡礼记研究》第1、2、3、4 卷(铃木学术财团,1964,1966,1967,1969)。
   〔3〕俞继堂著《狼山风光》1988年4月第一版第2 页:“宋朝初年,五山还在江中……狼山登陆在宋咸平、天圣年间(1001—1031)。最后登陆的是军山。时间在清康熙末年。”
   〔4〕杭一《石港古盐场初探》,见1992 年崇启通海文博研究会第2期论文集第42页。
   〔5〕《文天祥全集》,中国书店1985年3月版,第343页。
   〔6〕民国《如皋县志•村市》卷1第15页。
   〔7〕《行记》1986年8月版卷1第3页记云:七月“二日……未时到扬州海陵县白潮镇桑田乡东梁丰村”,于同一事件,圆仁于卷2第85 页书行历却云:“大唐开成三年七月二日,到扬州海陵县白湖镇”,可见应以称白湖镇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