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船“泛艇从海边行,渐觅江口”,终到“大唐扬州海陵县淮南镇大江口”。以古今地图对照,大江口当在今通州市九圩港闸地,当年大使船乃是沿胡逗洲南缘向西北到大江口的。" />
《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圆仁入唐求法通如之旅路线考(3)

分享到:
 
   大使船“泛艇从海边行,渐觅江口”,终到“大唐扬州海陵县淮南镇大江口”。以古今地图对照,大江口当在今通州市九圩港闸地,当年大使船乃是沿胡逗洲南缘向西北到大江口的。九圩港闸于1959年造于古自然河道上,北去平潮镇适15里许,这里水面宽阔且多古河汊,即便从今南通市地图上也能看到自九圩港闸至平潮段水道多汊的特征,从《行记》述,大使船召两位商人带路,“从水路而到半途,彼两人未知镇家,更指江口却归”。7月2日“从江口北行十五里许,既到镇家”,更可为之佐证昔日之淮南镇即今日之平潮镇地也。
   《行记》载:“3日丑时,潮生,知路之船引前而赴掘港庭, 巳时到白湖口。”唐代有宽阔水道从大江口通白湖口,今有沿古自然河道开浚的九圩港河经九圩港闸通古胡逗洲北缘的石港镇附近。分析,白湖口即今通州市的石港镇地,其理由是:(1)今九圩港闸至石港镇约50 里,大使船自7月3日丑时从大江口出发,巳时到白湖口, 海船前后用了8—10小时,符合实际;(2)白湖口与石港作为渡口的内涵比较一致。 石港镇地处古横江喇叭形江海口,当年这里“逆流极遄”,非山石为湖口不可,由是更可判断白湖口即石港镇地。从圆仁所记“爱一众俱居此间”以及后来在国清寺“大使等为憩漂劳,于此宿住”,可知大使所乘小船在7月3日已与第一舶的圆仁又会合了。
   一、四两舶之人合行如皋镇路线解:
   3日午时, 第四舶到了古横江对面的“海陵县白潮(应为白湖)镇管内守捉军中村”。故老相传,过北海唯渡海亭地宜南渡,当初文天祥微服赴国难,自泰州过如皋经张阿松所居捍海堤地,阿松知其非常人,留宿五日,闻有兵至,阿松遗子二人载以苇笠,从渡海亭过北海送至通州的。唐宋相距年代不远,作为军事要冲,分析白湖镇管内守捉军中村可能就在今渡海亭地,从地图上看也符合情理。当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材料加以论证。
   总之,这时,第一舶上的圆仁等“闻第四舶飘着北海”便从东梁丰村过来,一、四两舶的人终于会合了。
   一、四两舶之人一起来到东梁丰村,《行记》载:“从东梁丰村去十八里,有延海村,村里有寺名国清寺”,这国清寺便在今如东县治掘港镇中,国清寺为天台宗行满大师创建于唐元和(806—820年)年间,五代、宋、元之际均曾毁于兵火,明万历九年(1581)国清寺重建, 1966年“文革”中又被毁,今南通市博物苑藏有该寺照片、平面示意图及《重建国清寺碑记》抄件。现可断述:圆仁、大使等会合以后,来到东梁丰村即今胜利街以后,东行18里来到掘港庭(应作亭,亭是煎盐之所)延海村国清寺,即今之掘港镇东营内国清寺遗址。
   《行记》载:7月17日“从如皋镇家将卅馀草船来”后, 圆仁等一行于18日改乘小船?馀舫“从水路向州去……掘沟宽二丈馀,直流无曲,是即隋炀帝所掘矣……流行卅馀里,申时到郭补村停宿”。圆仁所述之掘沟即今之串场河,由掘沟,便对掘港镇名之源有所悟。郭补村当在今如东县马塘镇地,自掘港至丁堰的古运盐河(即掘沟,民国时名串场河),虽历代多有疏浚,然至封建社会完结时其位置仍未有大的变动,从民国《如皋县全境分区图》(图二)中可以看出,掘港至马塘环家河段有大的弯曲,水路亦为30余里,与圆仁所记里程相符,至于郭补村为何后来名为马塘镇,这可能与南唐保大十年如皋升县,郭补村升镇时,因地域扩大而据地形特征易名有关也未可知。据1979年调查,马塘镇北郊(1里路)一村居民全姓郭,邻近村庄也是郭姓居多。笔者又思, 郭补村,可能应叫郭舖村。
   圆仁一行19日“午时,到临河仓舖”。临河仓舖即今丁堰镇地。丁堰镇地处小菱河与运盐河的交汇点上(图二)。临河仓舖,菱与临谐音,仓铺乃指盐仓盐舖,由于这里位于“诸场运盐河之总口”〔10〕,后来易名丁堰,显然与筑堰有关。再从行程分析,马塘距丁堰近60里,圆仁一行寅时从郭补村(今马塘镇地)乘草船(小舟)出发,午时到临河仓铺(今丁堰镇地)用了8—10小时,符合实际。
   他们又竟夜向北沿古运盐河(今通扬运河)前行。《行记》载:“20日,卯毕,到赤岸村。问土人,答云:‘从此间行百廿里,有如皋镇。’暂行有堰,掘开坚壕发去,进堰有如皋院……水路北岸杨柳相连,未时到如皋,茶店暂停。掘沟北岸,店家相连。”考赤岸村在今如皋市老坝头东宏坝村一带。何谓赤岸?民国《如皋县志•古迹》载:“在县东北迤南延亘六、七十里,脉接蜀冈,土高色赤。”1992年10月,如皋市文管会在市东南隅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河南礼堂地发掘宋司封员外郎王惟熙墓铭一方,墓铭云,王惟熙“葬于泰州如皋县之赤岸乡”。由此可知,及至宋代赤岸乡界仍达如皋县邑东南隅。民国初年,有黄家瑞先生为如皋师范作校歌亦有“奕奕东皋,赤岸乡外,是我师范校”句。《行记》述:“到赤岸村。问土人,答云:‘从此间行百廿里,有如皋镇。’”如皋到掘港古今惯称百廿里,可见圆仁一行所到的赤岸村已在如皋镇东郊。《行记》又述:“暂行有堰,掘开坚壕发去,进堰有如皋院”。民国年间,如皋东门城外有老坝头古迹,观明嘉靖《惟扬志•今如皋县图》,可知古运盐河乃是经过老坝头(虽然图中未注明)从东南隅入皋邑的,如果将堰确定在老坝头址,那么圆仁的记述就与实际情况相符,由此可断:圆仁一行过堰即今老坝头地,赤岸村则在老坝头东,即今宏坝村东一带。
   如皋镇,即今如皋市如城镇北泰山居民委员会区域。历史上,如皋市内有一条汉吴王濞时开浚的运盐河(俗称旧河),其由北而南沿今古旧河巷至曹家桥向东沿今新生路东去。唐代,圆仁所见的如皋镇就在这段古运盐河隈曲处,如皋市现存唐代古建如广福寺、灵咸观、中禅寺等几乎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堪谓唐镇故地。
   综上所解,圆仁、大使一行入唐求法途经南通、如皋一带的路线及古今地名对应的情况是:圆仁一行所乘之第一舶于日本承和五年(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6月28日从掘港亭(今如东县治掘港镇)附近江海口西行,穿过北岸沙嘴与其貌如两舶双居之岛(今如东县双墩)间水域后,历尽劫波,于7月2日午时到江口,未时到扬州(今扬州市)海陵县(今泰州市)白湖镇(今如皋市白蒲镇)桑田乡东梁丰村(今如东县胜利街)。大使一行所乘小船离开第一舶后,于6月29 日子时行至胡逗洲南缘的大江口南芦原之边界(今南通市九圩港闸一带),终到大唐扬州海陵县淮南镇(今通州市平潮镇),7月3日巳时,由知路之船引前到白湖口(今通州市石港镇),始与圆仁等信息相通,而这时,于6 月25日与第一舶失去联系的第四舶也漂着北海,午时,该舶人员到海陵县白湖镇管内守捉军中村(今通州市渡海亭)与第一舶的圆仁一行会合并歇脚于东梁丰村,从东梁丰村东行18里,便到了掘港亭延海村国清寺(今如东县治东营内国清寺遗址)。7月17日, 如皋镇(今如皋市治如城镇泰山居民委员会地域)有卅馀只草船来接应,7月18日圆仁、 大使一行改乘小船?馀舫沿掘沟(今名串场河)从水路向扬州去,行卅余里到郭补村(今名如东县马塘镇)。7月19 日午时到临河仓铺(今如皋市丁堰镇地),竟夜前行,7月20 日卯毕到赤岸村(今如皋市宏坝村一带),“暂行有堰”(今宏坝村老坝头),掘堰进如皋院,未时终到如皋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