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衒之和《洛阳伽蓝记》的几个问题(5)
时间:2008-07-15 16:34来源: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作者:曹道衡 点击:
这些六镇军人既饱受歧视,一旦得势又反过来压迫汉人及汉化的鲜卑人。高欢父子也是这样。高欢虽自称勃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是河朔高门,但这说法颇可怀疑。据当时人看来,大抵以鲜卑人目之。前引《北齐书•神武纪》的话就说明他的习俗已同于鲜卑,而《神武纪》下又云:
侯景素轻世子(高澄),尝谓司马子如曰:“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
《北史•慕容绍宗传》载,侯景反东魏时,高澄派慕容绍宗讨伐,侯景知道后说:
谁教鲜卑小儿解遣绍宗来?若然,高王未死邪?
与此同时,高欢父子及随他们进入中原的六镇军人,也极端歧视汉人和汉化的鲜卑人。《北史•高允附高昂(即高敖曹)传》:
……明日,(御史中尉刘)贵与昂坐,外白河役夫多溺死。贵曰:“头钱价汉,随之死!”昂怒,拔刀斫贵。贵走出还营,昂便鸣鼓会兵攻之。侯景与冀州刺史万俟受洛解之乃止。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昂。神武每申令三军常为鲜卑言,昂若在列时,则为华言。(《北齐书》略同,无拔刀斫刘贵情节,唯称“小有忿争”)
《北齐书•杜弼传》:
显祖(高洋)尝问弼云:“治国当用何人?”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此言讥我。
后来杜弼竟以此被高洋杀害。《北齐书•恩倖•高阿那肱传》:
尚书郎中源师,尝咨肱云:“龙见,当雩。”问师云:“何处龙见?作何颜色?”师云:“此是龙星见,须雩祭,非是真龙见。”肱云:“汉儿强知星宿!”
源师是北魏源贺子孙,本姓秃发,是南凉秃发氏之后,改姓源,乃鲜卑族,由于南迁后接受汉文化,亦被视作“汉儿”。由此可见当时汉人与汉化鲜卑人与“六镇军人”间矛盾之深。所以杨衒之的对高欢父子怀有不满,实际上反映了北魏后期这两部分人的对立情绪。
六
至于杨衒之对南朝人的嘲笑,恐怕主要是出于地域的偏见。像卷三记王肃嗜“鱼羹茗汁”不甚爱“羊肉酪浆”之事,只是个生活习惯,东晋士人如陆玩也和王导开过类似玩笑(《世说新语•排调》),说不上歧视。杨衒之对南朝人的著作还是很熟悉的,《洛阳伽蓝记》中一些情节,似皆取自南人著作。如前面提到阎罗王处理几个僧人的事,情节就和《幽明录》、《冥祥记》类似。又如卷三记孝昌初樊元宝得假还京师,为同营人骆子渊传书故事,据云骆子渊即洛水之神,其部分情节和《搜神记》中胡母班为泰山府君传书与女壻河伯故事相近似。同卷记“沙门达多发冢取砖,得一人以进”,徐纥说:“昔魏时发冢,得霍光女壻范明友家奴,说汉朝废立,与史书相符,此不足为异。”按:此故事虽见张华《博物志》,却与《三国志•明帝纪》裴注引《世语》相同;而《三国志》注引《博物志》故事又与此不同,疑今人辑《博物志》时有误(《三国志•明帝纪》注引《傅子》及顾恺之《启蒙注》亦有类似故事)。同卷又记:
{。崇客李元祐语人云:“李公一食十八种。”人问其故,元祐曰:“二韭一十八。”闻者大笑。世人即以此为讥骂。
按:此亦受《南齐书•庾杲之传》影响,《南齐书》云:
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菹、 韭、生韭杂菜,或戏之曰:“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言三九也。
萧子显卒于梁大同三年(537),在《洛阳伽蓝记》成书前十二年,而《南齐书》成书还要早些,杨衒之自然可能见到。又卷三记潘崇和论荀子文云:“汝颍之士利如锥,燕赵之士钝如锤。信非虚言也。”按:“汝颍”二句,原见王隐《晋书》记祖逖兄祖纳事,(原书今佚,见《太平御览》卷763引),此亦东晋史书。
这些例子说明杨衒之对东晋以来南方人著作颇为熟悉,这也正是孝文帝迁洛以后北方士人普遍的现象。由此更可以说明《洛阳伽蓝记》反映了北朝后期北方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其意义决不仅限于他个人对佛教或某个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