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诗歌 >>

论宗教与词体的兴起(5)

分享到:

   野烟溪洞冷,林月石桥寒。静夜松风下,礼天坛。”李xún@⑥的《女冠子》,通过“醮坛”、“金磬”、“珠幢”与“步虚声”,缥兮缈兮地通向了“蓬莱”。牛希济《临江仙》的宗教气氛也很浓,如“当时丹灶,一粒化黄金”等。孙光宪的《河渎神》也不离“庙门”、“琼轮”、“香火”之类的词句。正如朱彝尊所说:“黄叔yáng@⑦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词综》卷三)正如汉代的乐府诗一样,开始时是“缘题而发”,而后才离题去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韦庄的《女冠子》二首,已不见道情的踪影,变成了纯情的恋歌:“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其二曰:“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结拍云:“觉来知是梦,不胜悲。”鹿虔yí@⑧《临江仙》不仅与“仙”无涉,且用以抒写亡国的哀叹:“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由上可见,经过历史的演化,同宗教密切相关的词调逐渐纳入了广角的世俗生活画面。但是,画面的演变并不意味着宗教内容的淡化、疏离或完全消泯,而是使这一内蕴向着与宗教无关的词调与貌似与宗教无关这一生活层面的深度与广度弥漫、扩散、增生。纵向的继续发展与横向的弥漫开拓,几乎贯穿唐五代北宋整个历史时期。   
   入宋以后,特别是早期,调名有时与宗教无关,但词作的宗教意识仍然十分明显,例如苏易简的《越江吟》,开篇便说:“神仙神仙瑶池宴。”对此,当然不应只看作是一般的形容。潘阆十首《酒泉子》,其中七首不同程度地带有宗教色彩。其二云:“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闲话觉忘忧。   
   旃檀楼阁云霞畔,钟梵清宵彻天汉。别来遥礼只焚香,便恐是西方。”其六云:“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词以杭州西山飞来峰为中心,将灵隐寺创建者慧理有关呼猿洞内白猿的传说纳入词境,宗教的神秘色彩很浓。其七写飞升之想:“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其八写伍子胥庙。其九写日月宫及采食灵芝等奇闻逸事。在北宋词人中,潘阆是涉及宗教内容最多的词人之一。   
   柳永写了许从通俗恋歌,对词体的兴起有过重大贡献,但他并不缺少涉及宗教的作品。他有五首《巫山一段云》,写的全是道教方面的内容。如:“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上清真籍总神仙,朝拜五云间。”“羽轮飙驾赴层城,高会尽仙卿。”另有五首《玉楼春》,全面描绘宫廷举办道家“醮会”的盛大场面与浓厚的宗教气氛:“昭华夜醮连清曙,金殿霓旌笼瑞雾”;“醮台清夜洞天严,公宴凌晨箫鼓沸”;“阆风歧路连银阙,曾许金桃容易窃。”晏殊有三首《望仙门》,就词调本身加以生发并有“会仙乡”、“望仙门”之句。   
   王安石存词近三十首,参禅悟道之作约有十四首,占全部作品约二分之一。此类作品还可分为三类:一是泛论沸法,二是净性自悟,三是灭除妄念。这三者又时常交织在一起。泛论佛法者,如《雨霖铃》:“孜孜kū@⑨kū@⑨,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下片换头立即点出“本源自性天真佛”这一要害。净性自悟者,如《望江南·归依三宝赞》:“归依佛,弹指越三qí@⑩。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灭除妄念者,如《望江南》:“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王安石是反映佛家思想与佛徒生活最多的词人之一,他和晏殊都曾身为宰相,他们填写这一内容的词篇,非常值得重视。佛教经唐武宗有效的排斥打击已明显衰落,宋初也未能很好恢复。经过晏殊、王安石的努力之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续作,范围又有所发展,终于形成了宗教与词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然而,宗教与词的关系并非到此为止,宗教意识还在进一步向词人心灵与艺术审美这一深层次继续扩展。     
   
   境心禅韵:方外与尘世的相互眷恋    
   纵观宗教与词体形成的关系,大约经历了四个不同历史时期,即:孕育期、初始期、成型期与成熟期。孕育期,如前所述,主要表现为在赞呗与讲经的同时夹杂一些俗曲与其他伎艺的演出,为歌词与宗教乐曲的结合提供某些经验或从中得到某种启发。初始期,已经开始运用俗曲演唱经卷内容,试探选取某些宗教乐曲填入宗教经义、描述法会活动过程并开始涉及宗教以外的生活情事。成型期,大量选用宗教乐曲或与宗教无关的乐曲作为词调,填入内容与宗教有关或与宗教无关的歌词,在宗教信徒、乐工艺人之外,文人学士也逐渐加入了这支创作队伍,促进了词体形式的稳定、作品内容的充实、艺术技法的提高。成熟期,一方面是,选择宗教乐曲或其他多种乐曲作为词调,填入与宗教内容有关或无关的歌词并已得心应手,十分成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融化于思维之中的境心禅韵对客观现实进行审美观照,从而表现出一种迥异于其他作品的特殊韵味。这种韵味,在著名词人的作品中有成功的表现,在方外僧徒里出现的词人,表现也十分突出。王安石中年后倾心佛教,晚年舍宅为寺,十几首宣扬阐释佛家教义的词篇,几乎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应当说,这些词里也不乏佳作,但形式与内容毕竟有些游离,比之那些融入某些宗教意识而又能情景相副的作品,其艺术感染力就相形见绌了。文学史中的无数事实说明,凡是作家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而选取一定诗体形式来进行教义的直接宣讲时,他的作品就难免干瘪而又缺乏血肉。王安石这样的高手,也不例外。他那首高瞻远瞩,感慨深沉,浑涵苍莽,情景相生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就远远超过他那些论道谈禅的作品,因为其中既有历史针砭,又有哲理感悟,“道”与“禅”也渗透于字里行间了。另一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是,在词人描绘宗教活动面向尘外世界作超脱之想时,某些方外填词的僧徒却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尘世的眷恋。这是宗教意识逐步深入并向人文环境与艺术范畴逐步渗透的过程。这类作品在词体形成的孕育期、初始期、成型期中,都是比较少见的。进入成熟期以后,那些具有诗人气质的方外之士,反而热中于对尘世进行审美的艺术观照,其作品中深隐的宗教意识却很少为人所注意。这是站在寺院宝塔的最高层对“尘世”进行“善”与“美”的观照,是从寺院里传出的对“凡世”的讴歌。视角不同,涵蕴深隐,旋律优美,音韵悠扬,别具妙趣。其中,北宋的僧仲殊表现最为突出,也最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