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诗歌 >>

论宗教与词体的兴起(7)

分享到:

霜晓更凭阑,减尽晴岚。微云生处是茅庵。试问此生谁作伴,弥勒同龛。虽然这首词已经有了明显的超脱,毕竟还留有一些痕迹。修养到家的超脱应当是了无痕迹的,他的另首《浪淘沙》就比较接近了:   
   山径晚樵还,深壑孱颜。孙山背后泊船看。手把遗编披白帔,剩却清闲。   
篱落竹丛寒,渔业凋残。水痕无底照秋宽。好在夕阳凝睇处,数笔秋山。联系惠洪其人,这首词应当说已具备境心禅韵了。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这首词和上举仲殊《诉衷情》诸词之所以有境界,并非只是因为他们身处北宋,而是因为他们身为佛徒,有着一般词人不易获得的“境心禅韵”而已。虽然王国维在他的《人间   
   以上便是从寺庙里发出的对“凡世”的歌唱。这种“凡唱”,正如离巢的鹰隼翱翔于万里晴空,但它却无法摆脱在鹰巢里就已经融入体内的遗传基因。“梵唱”与“凡唱”,同时在词人的耳际盘旋,于是他的歌声里也就始终离不开这两种基本声调。   
   从本文开篇的“梵唱”到这最后一节的“凡唱”,从“梵”到“凡”,一字之易,标志着宗教对词体兴起的影响经历四个时期之后已基本完结,“梵唱”对词体兴起所起的作用都已融入社会的“凡唱”之中。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发展至此,形式、体制、格调都已基本定型,(注:这里仅指宗教对词体兴起之影响而言,词史兴起期的其他任务,如豪放词的创制与词律的规范等,因不完全属于宗教影响范畴,故略而不论。请参阅拙著《北宋词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已经争得了与传统诗歌平起平坐的历史地位,此后,中国诗史掀开的已是诗与词这二者分镳并辔的历史新篇章。   
   作为社会文化大市场四个层面之一的“寺庙梵唱”,已经完成了词体兴起重要温床的历史使命。当然,这一使命并非宗教这一方独家完成的,它依靠的是宫廷行为、文人雅集、民间传播、寺庙梵唱四者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交流、相互融通与相互渗透。如果没有宫廷的统摄扶植,民间的传播辐射,文化的集中提高,一句话,如果没有前三者的历史动因,没有前三者的巨大助力,“寺庙梵唱”是很难发挥其温床的具体作用的。“寺庙梵唱”必须找到它自身在词史发展中的应有的位置。   
  1997年1月   
(此论文在1997年3月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诗歌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   
编后   
  1998年5月14日,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词学家、文学教育家、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陶尔夫先生周年祭日。本刊特编发陶先生的遗作《论宗教与词体的兴起》,作为对这位安贫敬业、“生死文字间”的学者的深切缅怀与永恒纪念。   
  陶尔夫,四川盐亭人,1928年9月生于黑龙江省铁力县。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8年毕业,志愿回边疆服务,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从事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他用全部心血与生命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和繁荣学术事业,以渊博的学识、严谨和科学态度,著书立说。1997年5月14日,在黑龙江省文中馆参加会议时,因病猝发,抢救无效,不幸逝世。遗著有《北宋词坛》、《南宋词史》、《宋词今译》、《吴梦窗词传》、《说诗说稗》等。   
本文稿由陶尔夫先生在生前亲手输入电脑,“手把遗编”,睹物思人,引起我们深切的怀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讠加燕   
@②原字为日加易   
@③原字为王加(鳞去鱼)   
@④原字为礻加夭   
@⑤原字为王加必   
@⑥原字为王加旬   
@⑦原字为日加(肠去月)   
@⑧原字为房去方衣   
@⑨原字为石加乞   
@⑩原字为礻加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