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诗歌 >>

S.4654晚唐《莫高窟纪游诗》新探(2)

分享到:

    〔七〕“万里□家去且遥”一句,项录作“莫(萬)里□家去且遥”。按:项录此句中校背面所抄之“莫”为“萬”是。此句原卷正面抄作“萬里□家去不遥”,将正背两面所抄文字对校,此句当径录作“萬里□家去且遥”。
    〔八〕“灵山初会应相见”一句,项录作“雪山初会应相见”。按:项录此句系据原卷背面所抄文字,此句中“雪山”原卷中正面抄作“靈山”。“靈”系“灵”之繁体字,据正面所抄文字校“雪山”作“灵山”是。因为此句系用佛经中之典故,而佛典中并无“雪山之会”一说,却有“灵山之会”,即释迦如来在灵鹫山讲说《法华经》之会座。“灵山”是释迦如来报身之净土,《法华经》卷十七《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载释迦说偈自谓于“阿僧祗劫(即无数劫)”时:“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上安隐,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应所可度,为说种种法。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可见“灵山之会”是令人向往的成道之处,故校作“灵山”正合句意。盖原卷背面所抄之“雪山”当与“靈山”形近致讹。
    〔九〕“分明收取买花钱”一句,项录作“分明收取□花钱”。按:项录此句系据原卷背面所抄文字,项先生又推测此句“脱字应是‘买’字”。其实,原卷正面所抄此句正作“分明收取买花钱”,故背面所抄此句中缺文当径录作“买”字。
    〔十〕“南阳”句前原卷有题目作《延锷奉和》,项录脱漏此题目,当据补。
    〔十一〕“南阳一派应天恩”一句,项录作“南阳一雨应天恩”。按:项录此句句意不通,颇疑“雨”字误录,经细审原卷并反复揣摩研读后方始弄清,原卷卷背所抄此字隐约似“雨”字,而正面所抄此字则作“”,“”实系“”之草书,“”又系“派”之俗写。[5]“南阳”指晚唐沙州归义军张氏的郡望,[6]“南阳一派应天恩”意谓归义军张氏家族荣膺了大唐天子的恩赏。如此校录则句意豁然贯通矣。
    〔十二〕虽然原卷《延锷奉和》题下没有间隔连抄七言八句,故项录作一首类似七律之诗,但笔者颇疑作者此题下原系2首七绝,“敦煌伊北已先闻”以上四句为第一首,以下四句为第二首。理由有三:
    其一,从形式上看,项录七言八句类似七律,虽然一韵到底(“文”、“真”二部韵邻韵通押),但处于颔联、颈联位置的三、四句间和五、六句间全不对仗,殊不合律诗对偶的格律,此为诗家失偶之忌,而如果此七言八句原系2首七绝,则无此病。
    其二,从内容上看,前、后四句分咏二事(说详下文),当系2首诗。
    其三,从诗题上看,原题既云“奉和”,即奉和此诗之前另一位作者的2首七绝,当依所奉和诗之体式,故其诗当也是2首七绝。或许在此隐含着一个疑问:奉和他人之诗,为何不和韵(此诗前另一作者2首七绝中第一首用“萧、霄”韵、第二首用“先、仙”韵)?其实,这组诗当作于晚唐僖宗光启元年(说详下文),中晚唐和诗与后世和诗一般均和韵(依韵或次韵)的情形殊为不同。据学者研究,古代和诗至中唐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唐以前,从陶渊明至杜甫,和诗是和意不和韵;中唐其后,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和诗一变而为和韵不和意。”[7]但这是从宏观上就古代和诗递嬗演变的主要轨迹而言的,如果从微观上具体考察中晚唐和诗创作的实际情况便可发现,在和韵主流存在的同时,不和韵的现象也广泛存在。[8]即以被学者统计后排名为现存唐人和诗数量第一、第三、第八的白居易、刘禹锡、元稹为例来看,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和诗绝大多数都相互依韵乃至次韵,[9]但他与刘禹锡之间的和诗却多不和韵。[10]如果再看白、刘二人对同一首原唱或和韵或不和韵的现象,[11]就更可见出中唐以来和诗和韵与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正是和诗创作在中唐以来处于转变阶段的过渡性现象。象元、白之间那样大量依韵乃至次韵相酬,其用意依元则谓“盖欲以难相挑耳”,[12]如白则云“意欲定霸取威”,[13]实质上乃是高人雅士之间一种骋才竞胜的带有一定游戏性的文学创作活动,而这种风气未必会波及僻处西陲的敦煌地区。因此,《延锷奉和》的作者奉和第一位作者的2首七绝而不和韵是完全合乎中晚唐和诗创作风气的正常现象。
    〔十三〕“东流一带凝秋水”一句,项录作“东流一带凝禾水”。按:项录此句中“凝禾水”不词,当有误录,审原卷实作“凝秋水”。此诗之前七绝小序云“中春景气,犹布彤云”,其后五律诗云“祥花雪际来”,均系描写地处西陲沙漠戈壁之中的敦煌当地中春时节犹有风雪的气候特征,据此可以断定,这组诗写于中春时节,此句中“秋水”一词未用其本义。笔者以为,此处“秋水”当是喻指镜面。以“秋水”喻指镜面的用法习见于唐人诗中,如《鲍溶诗》卷六《古鉴》云:“曾向春窗分绰约,误回秋水照蹉跎。”“东流一带凝秋水”系描写莫高窟前的宕泉河水之景,意谓宕泉河水象一条带子一样向东流去,清澈的河水如同镜面泛着波光。唐代大历年间所立现存莫高窟的《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描写莫高窟“前流长河,波映重阁”,此诗之前七绝小序云“碧水流泉,绕金池而泛艳”,均系描写莫高窟前宕泉河水波光泛影之景,正可与“东流一带凝秋水”对宕泉河水的描写互相印证。
    〔十四〕“五秊(年)勤苦扫风尘”一句,项录作“五(夫)勤苦扫风尘”。按:项录此句中校“”为“夫”,但在考论中引文时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