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文学创作(3)
时间:2009-04-28 13:43来源:[上海]学术月刊,2004年第3期作者:张弘 点击:
谢灵运的净土信仰正是世家文人最为典型的体现。这种体现反映在他的山水文学创作中,便是对他那庄园式的山水尽情描绘。据《世说新语》载,谢灵运所居住的会稽一带,自然山水本来就十分奇美:
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吐纳云雾,松括枫柏,擢干疏流。潭壑镜澈,清流泻注。王子敬见之曰:“山水之美,使人应接不暇。”(上卷上《言语》卷二,刘孝标注引《会稽郡记》)(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间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谢灵运不仅与世家文人一起游玩山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注: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二十五史》(百衲本)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页丙。)而且与僧人同游,有法勖、僧维、慧驎、僧镜、昙隆、法流等。然而,对于世家文士来说,欲想游历这种纯然的自然山水,是需要一番辛苦的。世家大族既有钱财,何不在庄园之内建造人工的山水呢?于是,“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童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注: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二十五史》(百衲本)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页丙。)庄园的人工山水,同样可以使世族文人心旷神怡。故谢灵运《山居赋•序》说:“古巢居穴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在郊郭曰城傍,四者不同,可以理推。言心也,黄屋实不殊于汾阳;即事也,山居良有异乎市廛。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全宋文》卷三十一,第2604页上)这种庄园的人工山水之审美,开了齐梁庄园山水之先河。如果说自然山水带给谢灵运等的是外向的、流动的审美感受,那么,庄园的人工山水则带给他们一种幽静、隐秘、对称、封闭式的崇高境界。这种境界完全是他的净土信仰在山水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如他有一首诗的题名是“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就给人一种四面对称、封闭的感觉:
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樽。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俯濯石下潭,俯看条上猿。早闻夕飚急,晚见朝日暾。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宋诗》卷二,第1166页)
这里描绘了一幅封闭的纯美、旖旎、隽秀的庄园人工美景。这种美景在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得到了重现: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
近东则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堟、石滂,闵硎、黄竹。……
近南则会以双六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
近西则杨、宾接峰,唐皇连纵。室、壁带溪,曾、孤临江。……
近北则二巫结湖,两 通沼。横、石判尽,休、周分表。……
远东则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奥、三菁。……
远南则松箴、栖鸡,漫石。崒、嵊对岭, 、孟分隔。……
远西(下阙)
远北则长江永归,巨海延纳。崑涨缅旷,岛屿绸沓。……(《全宋文》卷三十一,第2604页下—2605页上)
谢灵运在赋中自注谓此风景是,“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北倚近峰,南眺远岭,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竹林之美,岩岫隈曲之好,备尽之矣。”(《全宋文》卷三十一,第2607页下)在这样的环境中,“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对百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抱终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长;谢丽塔于郊廓,殊世间于城傍;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全宋文》卷三十一,第2607页上)这样对称、封闭的环境,不由得使人想起前面所引的《阿弥陀经》中所描绘的弥陀净土的宫殿楼阁,铃铎幢幡:“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环绕”(注:《大正藏》第十二卷,第346页下。)。众多宝树整齐布列,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天华树华,随风播散,青黄赤白,间饰错致;莲花有八万四千叶,叶上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谢灵运的“山居”,哪里是现实中的人工山水,简直就是他梦想中美丽的弥陀极乐净土圣境。黑格尔说:“这种境界里的生活,这种对真实的心满意足,作为情感,这就是享受神福,作为思想,这就是领悟,这种生活一般地可以称为宗教的生活。”(注:黑格尔:《美学》汉译本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8页。)可见,谢灵运在创作山水文学作品时,是有意识地把现实山水融入到他所竭力追求的超现实的、虚幻的弥陀极乐净土境界之中的。
三
弥陀净土信仰的魅力不仅同弥勒兜率(Tusita)净土和东方妙喜(Abhirati)净土一样,描绘出了一个美妙、圆满、清净的理想境界,还更在于它给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弥陀净土的捷径和走向捷径的一套简便易行的办法。而弥勒兜率净土和东方妙喜净土往生的条件甚高,前者需要成就唯识 心定,后者则要修习般若 空观与六波罗蜜多 。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而弥陀净土则告诉人们:
若有众生,闻其(阿弥陀佛)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无量寿经》卷上)(注:《大正藏》第十二卷,第270页中。)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无量寿经》卷下)(注:《大正藏》第十二卷,第272页中。)
实现弥陀净土的法门有三点:一、只要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字,常修梵行;二、听闻阿弥陀佛的神威功德,不断称说;三、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或无量寿佛),并修功德。比起修弥勒净土和妙喜净土的法门来说,这三点的确是太简单了。但这里仍十分强调“修诸功德”,而“修诸功德”又往往需要大量的钱财,这又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是一般草民布衣所能做到的。而《阿弥陀经》则提供了更为简明省事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