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文学综论 >>

南梁与北齐造像的成就与影响(2)

分享到:

   通过以上遗物,可以看出梁代造像在宋齐基础上随时代发展有所变革,南朝宋陆探微所创造的秀骨清像,曾风行一时,并且影响到北魏中晚期的造像;而到梁代却出现了与之不同的新风格。除较多保持外来特色的阿育王像,佛与菩萨面颊较丰,这和文献记载中所说到的宋陆探微为代表的南朝前期造像显然不同。张怀瓘所说陆探微“令人懔懔若对神明”的秀骨清像,在南齐以及北魏晚期造像中还能体会到其深刻影响,但在梁代造像中所见到的面相丰颐,嘴角含笑,清俊潇洒的形象,却大异其趣,这说明当时南朝艺术的审美情趣已有很大变化。这些梁代造像一般雕刻均精细,形象较丰满,身躯圆浑,肌理的表现更加成熟。当然,这种造像的写实风格所以取得成功,不只是由于形象丰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佛像的外形,体现了内在的气质。形象丰腴为其表,而气质端严为其质。正像前期陆探微的“秀骨清像”,不只是指其形象清瘦,而是赞其形神高洁一样,可以从中看到南朝造像时代风貌的变革及其艺术水平。
   梁代美术在宋、齐基础上,不断随着交流和时代意趣的追求,造型上所出现的这种变革,正和文献记载所称张僧繇在佛教造像上所形成的“张家样”是相符的。张家样被视为一代典范,但是以前由于遗作无存,一直对张家样的理解只限于“像人之美,张得其肉。”(唐张怀瓘《画断》),“画女像面短而艳”(宋米芾《画史》)的辞句上,由于有了梁代佛教造像的实物,则对张家样的内涵能进一步有所体会。梁代作品一方面呈现了当时佛教造像的特点,而梁张僧繇在佛教造像上所形成的“张家样”,也能从之获得具体印象。
   
   张僧繇和他的儿子善果、儒童都以佛画知名。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关于张僧繇,唐李嗣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顾、陆已往,郁为冠冕,盛称后叶,独有僧繇。今之学者望其尘躅,如周、孔焉,何寺塔之云乎。且顾、陆人物衣冠信称绝作,未睹其余;至于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意者天降圣人,为后生则,何以制作之妙拟于阴阳者乎。请与顾、陆同居上品。”(注:《历代名画记》卷七转引自李嗣真语。)张怀瓘也称:“张公思若涌泉。取资天造,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周材取之,今古独立。像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注:《历代名画记》卷七转引自张怀瓘语。)张僧繇被视为与顾恺之、陆探微一样绝出的艺术家,而他除人物画以外,更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并有杰出的天赋,认为他能“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所以创作的作品万类皆妙,六法精备。特别是“善图寺壁,超越群公”。
     
   成都出土的梁代龛像或为7尊、或为9尊、或为11尊,从这些作品丰润的造型不难想见张家样骨气奇伟的艺术特色。图像结构复杂,组合生动而严谨,正显示了张僧繇在佛教造像上“千变万化,诡状殊形”,“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从文献和实物上都可看出六朝时期江南造像自成体系,同时以之与北朝造像比较,更可看出相互交流之迹。对于探讨北魏以后在造像上的变革以及与南朝艺术的联系,提供了形象资料。
   至于北齐曹仲达所创造的曹家样,也由于近年北齐实的大量出土,使我们得到进一步理解。
   山东青州市古城西门龙兴寺遗址,曾多次发现北朝时期的贴金彩石造像,有造像碑、单体佛、菩萨造像、供养人像(注:青州市博物馆《山东青州发现北魏彩绘造像》,《文物》1996年第5期; 青州市博物馆夏名采等《山东青州出土两件北朝彩绘石造像》,《文物》1997 年第2期;青州市博物馆王华庆等《佛教艺术的奇葩》,《中华文化画报》1997年第2期;《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第2期。)。造像碑高的达320厘米,小的仅50厘米左右。有的雕有一佛、 二菩萨、二弟子,有的雕出三尊,有的仅为单尊。大的高近200厘米,小的仅20厘米。其中以北魏、北齐时期造像数量最多,形体最大。造像大部保留着彩绘和贴金。部分造像的躯体或衣饰上还有用各种颜色绘制的人物故事画。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处1997年也举办了雕塑特展,展出北朝青州石造像数十件,有的贴金绘彩保存颇好,显系近年出土流失的文物,均是罕见精品。
   另外在博兴县张官村龙华寺旧址出土石刻72件,包括造像碑、造像、佛头、佛座等,纪年像有东魏2件,北齐7件(注:常叙政等《山东博兴县出土一批北朝造像》,《文物》1983年第7期; 山东博兴县图书馆李少南《山东博兴出土百余件北魏至隋代造像》,《文物》1984年第5期;山东省博兴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6年第9期。)。造像题材有佛、菩萨、一佛二菩萨、弥勒佛、太子像、卢舍那佛等。单体佛、菩萨多为立像,佛作高肉髻或螺髻,细眉长眼,薄唇短颈,身体平直。著通肩衣,袒右或褒衣博带,衣纹疏朗而流畅。手作施无畏、与愿印。白玉石像上原饰金,多已脱落,青石像施彩绘。菩萨像戴三花冠或化佛冠(观世音菩萨)。宝绘垂肩,胸饰项圈与悬铃,璎珞交叉于腹部,中间穿璧,帔帛自两肩垂于体侧。部分菩萨为模印白瓷素烧作品。一白瓷菩萨裸上身,斜披络腋,下著长裙,裙带交结后下垂,双手于胸前持宝珠。有背光,双腿下垂倚坐于束腰阶梯形方座上。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一北齐佛像残高150厘米、像高118厘米,造像内著僧祇支,外穿袈裟,袈裟无衣纹线条,仅用身体躯干体现其身材。佛像头、左手残,跣足立于莲芯上,莲芯下有长32厘米、径12—14厘米的榫。袈裟用红、蓝、绿、赭石、黄、黑色彩绘出各种方格图案,大框用朱砂绘出,然后在方格边框等处绘制出众多的人物。本尊黑色螺形矮髻,面部肤色,上用赭石色绘出眉、眼、鼻、嘴、唇涂红,大红左衽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莲基座上,莲瓣黄色,基座底部绿色,下有基榫,胁侍黑发,赭石色衫裙,面侧向本尊。此件石造像上用彩色绘制出人物,十分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