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文学综论 >>

南梁与北齐造像的成就与影响(3)

分享到:

   
   龙兴寺遗址出土另一北齐佛像残高113厘米、像高98厘米, 头光直径43厘米。造像螺形矮髻,双耳垂,左手、脚残。面相较丰满,浅线刻出弯眉,眼微闭,高鼻小嘴,唇线清晰。身穿通肩袈裟,袈裟上刻出多道线垂线。右手自然下垂,握住袈裟一角。圆形光头分成三层,内层为双层莲瓣装饰,中层为四重光环纹饰;外层阴刻出宝相花图案,上面浮雕出七尊化佛,均矮螺髻,面相丰满,浅刻五官,著通肩,袈裟,结跏趺坐莲花基座上,袈裟紧贴身体,显露出健壮而富活力的肢体。
   龙兴寺出土的一北齐佛像残高148厘米、像高125厘米。下有高23厘米、径9—12厘米的莲芯和榫。佛螺形矮髻,面相较丰满, 长眉高鼻,大眼微闭,唇线清晰,嘴角下凹。内著僧祇支,外披通肩袈裟,袈裟刻出凸起的垂纹。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莲芯上,莲花基座已佚。造像面部、手、足贴金,框格布局整齐,彩绘不受垂线纹局限,蓝色边框,袈裟下部为蓝色袈裟边,僧祇支亦为蓝色,朱红边框。雕造刀法自然,形象生动,色彩保留基本完整。
   另一北齐彩绘观世音菩萨像,通高136厘米。菩萨头戴透雕花冠,冠上化佛手握佛珠向两侧延伸,与冠上宝相花形成冠饰。菩萨弯眉高鼻,大眼低垂,双耳垂肩,面孔清秀,神态端严。冠两侧有较窄的冠带沿臂侧下垂至肘下。颈佩联珠状圆形项圈,内著对襟上衣,外披帔帛,帔帛上托精美的璎珞。下著贴体长裙,正中有较宽的裙带垂至脚下,裙带上有浮雕的佛像、宝相花、瑞兽等图案。菩萨跣足立于莲蕾上,造像上残留有朱砂、石绿的彩绘。另一北齐彩绘菩萨立像高100厘米, 头戴镂雕花冠,冠绘垂至耳旁,额前梳五个圆形发饰,黑发顺肩下垂,分三层卷曲于臂侧。双眼微闭,高鼻,嘴角含笑,颈佩宝相花项圈,帔帛顺肩垂下,璎珞在腹前连璧下垂至腿间。下穿长裙,正中一窄裙带上饰联珠和蝴蝶结。璎珞贴金,帔帛、裙带饰红、绿色。
   另一北齐思惟菩萨像通高86厘米,菩萨头戴花蔓高冠,面相清秀,眼微闭,右手残指留于右下腮;唇涂红色,上唇用单线勾绘八字胡须;长发从双肩垂下用圆形发卡束住;帔帛从后颈部披至双肩;圆形项圈,上身袒露,下穿长裙,裙带下垂,腰左、右侧绘圆璧和香囊佩饰,长裙下摆重叠;半结迦坐于束腰基座上,基座下半部刻飞龙及莲芯,左脚踏于基座之上。造像用红、绿、赭石、黑色彩绘和黄金装饰,彩绘保存完整。左右臂残。
   南北朝时期青州地区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另外一批发现于诸城市,1988—1990年诸城发现一处古代佛寺废址,出土的石造像残体超过300件。这些造像的时代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北魏晚期(正光至普泰前后,即520—533年前后);第二期为东魏时期(534—550);第三期主要为北齐前期(约始于天保年间,即550年以后); 第四期为北齐后期至北周初(约在572年前后)。第一期佛像除少数著通肩大衣, 一般为北魏中晚期以来常见的褒衣博带服饰,右侧领襟甩搭左肘,衣裙下摆作密褶外展。第二期少数著褒衣博带式佛衣,多穿圆领下垂右领襟敷搭左肩佛衣,上身不刻衣纹,腹下衣纹皆偏右下垂,下摆外展。菩萨宽帔帛沿胸侧下垂,在腹下交叉或穿环。裙多密褶。第三期普遍流行圆领下垂右领襟敷搭左肩佛衣,腹下衣纹皆居中下垂。坐佛裙裾垂座前。菩萨帔帛变窄,沿体侧下垂,有的饰穗状璎珞,有的佩复杂的项饰。这时衣著趋向单薄贴体下垂,多施彩绘。这与北齐时北方地区造像流行的敷搭双肩的下垂式佛衣有了明显差异。第四期更多见内著几层佛衣,衣领、衣带装饰多样化,衣带盘出花结再垂胸前,同时衣纹多不刻画,而通体施彩绘。菩萨佩饰项圈串珠和璎珞结合的复杂项饰,全身披网状璎珞,美丽丰润(注:诸城市博物馆《山东诸城发现北朝造像》,《考古》1990年第8期;杜在忠等《山东诸城佛教石造像》,《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此外,除上述几处佛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外,还有一些佛教造像出土,如1979—1981年在青州市城东兴国寺故址集残石造像近40件,主要是北朝遗物;1978年诸城林家村镇青云村发现窖藏铜造像5件。在广铙、高青和更北的无棣,也有北朝造像被发现。粗略估计,这一地区先后出土造像总数已超过800件。
   诸城北齐后期一佛像,头和足下残,刻出内外四重衣饰,衣带复杂多变,最外一重由衣领两侧引出长带结绕垂悬胸前。佛衣全施彩绘,左右上下和两侧均绘长方形,边框赭色并以黑白线勾边,内涂朱红,然后于上衣单线勾画人物图像,腹下两侧方框内都是三人立像,中间似佛形像,两侧胁侍身材低于中尊。中间诸框彩绘剥落严重,隐约可见似有须弥山、飞天等。
   从青州地区的佛像可以看出有两项较明显的与中原北朝造像不同之处,一是通体不刻或简刻衣纹而涂金施彩的作法,二是菩萨像佩饰的精细繁缛。北朝晚期菩萨像结构复杂的璎珞和佩饰与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北周天和二年(567)菩萨雕像饰有复杂的璎珞和佩饰相近, 造像风格都受到原有的南朝造像的影响。万佛寺天和二年菩萨所以与西北地区北周造像风格不同,应是北周占有四川地区后受到原来当地南朝造像影响的产物;青州地区在北魏占领前也曾为南朝属地,东晋安帝六年灭南燕,青州人东晋版图,后属刘宋,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也自然会影响到艺术风格的演化,青州佩饰精细繁褥的菩萨造型特征,也有可能来自南朝遗留的影响。
   青州地区除政治沿革上遗留的影响,还应有不同地区交流的影响。这时海路可与东南沿海相通,海南诸国造像样式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齐样式的形成与发展(注:据《南史•海南诸国传》载:“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或四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域诸国接。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
   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遣使贡献。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过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晋代,通中国者盖鲜,故不载史官(而《梁书•诸夷传》则称:“……(中天竺国)汉桓帝延熹九年(166 )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至桓帝延熹三年、四年(161), 频从日南徼外来,魏晋世绝不复通……”)。及宋、齐至梁,其奉正朔、修贡职。航海往往至矣。今采其风俗粗著者,列为海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