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禅宗 >>

禅密二宗关系述论(3)

分享到:

   第二个结合点在于都把止观之法当作修行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小乘禅还是大乘禅,都十分重视止观法,如天台智者大师在《童蒙止观》引言中云: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是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智者虽然讲的是天台禅法,但其对止观重要性的肯定实际也是当时所有大、小乘的共识。密宗的成就虽然最后须仗他力,但他力之取得仍得靠自己修行。密宗的修习主要是通过身、口、意三密。三密又有有相三密和无相三密之分。所谓有相三密中,手结印契为身密,诵颂真言为口密,心入本尊三摩地为意密;无相三密则是达到三密间互相涉入,彼此摄持的境地,故有相与无相不二而二,通称三密。其中“三摩地”即为“定”境,故意密修持之法与禅定最为相近,亦有用止观之法。所以金刚智所译的《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如此说:“为退一切恶趣所入道门,故於禅解脱等地勤修苦行,亦为彼等於此金刚界大坛场才入亦得不难,得一切如来真宝法。”还如据说后来的“东密(日本密宗)所传对身密修持的方法,大多都是配合梵文字轮的观想,布满身体内外的各个部分,它仍是利用心意识趋向‘专一’的定境”。(注:高公孙:《道家、密宗与西方神秘学》,载《密宗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日本密宗来自汉传密宗,包括它的一些基本修持方法。“三密”虽到盛唐时才逐渐定型,但由观念入定之法在魏晋南北朝隋的后期已露端倪,如北齐那连提耶舍所译《佛说旋灯功德经》云:“为欲照塔故然灯,身口意业善调伏;远离邪见具净戒,由是获得如意眼。”再如隋阇那崛多所译《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二十《法师护品第五十三》云:
   憍尸迦,汝当一心信受是法,如来应供正遍觉音声言说方便辟喻解释之处,云何当念,应须六年作如是念。如所说法,当入禅定思惟修行。既修行已,不复放逸,一心正念,分别思惟与此意合。六年方得具足圆满,如那字门亦以六年修种种念,真正满足,如是念已,即得证知一切言音差别之事。
   上述引文把调伏身口意与禅定等同起来,实际上是借用禅观作为得密意之途径,即是所谓“沙门既已出家,不舍禅波罗蜜,而更发起增上精进行禅波罗蜜,便得具足三摩跋提究竟禅定,到於彼岸。摩那婆,是为第五菩萨摩诃萨乐行,住彼禅波罗蜜中”。(注:阇那崛多译:《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十一《六度品之余》。)亦如《大日经》卷三《悉地出现品第六》所云:“勤修真言,行法通达;真言实义,常乐坐禅,乐作成就。”而东晋佛佗跋佗罗所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十《观佛密行品第十二》说得更明白:
   佛告阿难,未来众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观诸佛相好者,得诸佛现前三昧者,当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贡高。
   即是以禅观来“密身、口、意”,此是密宗行禅密合一之法,然从实际上说,在由观入定上当时密宗远未达到智者大师的水平。其由观入意的成型,当是在吸取中国诸家禅学思想之后,至少从汉译密经的发展上是可以这么看的。
     (三)
   达摩、慧能一系禅宗的发展壮大,不仅是开创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新禅学,而且为密、禅二家的结合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共同点。这种趋势已为很多佛学研究者所注意到。在那些新的共同点中,首先是在成佛的方式和速率上极其接近,即都能见性成佛,生身成就。
   禅宗的口号尽人皆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如《坛经》中慧能所云:“一念吾若平,即众生自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由明心而见性,由见性而成佛。而心之能明则在于“一念善,知惠即生。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惠能灭万年愚。”(注:《坛经》,郭朋校释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页。)於是禅宗便有顿教之称。
   密宗也是认定见性成佛,因我与本尊一样,皆是法性之体现,关键是在于如何使我身中之法性显露。与禅宗一样,密宗认为:“凡所障碍,皆从心起,由往昔串习悭贪力故;为除灭障碍故,应当忆念菩提之心,修瑜伽者须臾作是思惟。”(注:金刚智所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它的身、口、意三密修行,就是扫除心头障碍,显露本性,使之自身与本尊相融合,修行者从而与大日如来法身也相通合一,於此则名为肉身成佛。因其成佛之功毕于当世,与它宗要经过三代阿僧祗劫(注:阿僧祗,意译义为无数。三代阿僧祗劫,菩萨修行所需之年数。)的累世修行方能成佛的途径相比,也可算是顿教的了。此正如大村西崖所指出:“现前横超十地,刹那经历三劫,即身速成正觉,复何难有之乎哉,是则《大日经》宗之本意。”(注:《密教发达志》卷三,第385页。)
   与以前的大、小乘禅学相比,禅宗实际上是把禅的重心从“定”移向了“慧”,并在这个基础上达到定慧的合一。於是有的学者认为顿悟之后,“平等开展,心体朗然;观察融通,性理历然;二空真如所显之圆明,藉示菩提心妙相。从此归於无所得,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依此三昧,泯入涅槃妙心;任运应世,自身等佛,是为禅宗宗趣。”(注:冯达庵:《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载《密宗思想论集》,第168页。)然而若此一来, “立地成佛”岂不变成“立地等佛”?其实至少从佛教理论上讲,由慧必能入定,“即慧之时,即是定用”,(注:《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载《神会和尚禅话录》,杨曾文编校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9页。)并藉此获六神通。如马祖道一能使“膏雨骤下於远空,穷溪遄变於深涉”,甚至能使“猛鸷毒螫,变心驯扰;沓贪背憎,即事廉让”(注:《宋高僧传》卷十《唐洪州开元寺道一传》。)。又如《宋高僧传》卷十《唐扬州华林寺灵坦传》云其:
   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又於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皈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愀然无联矣。又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御焉。人争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