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先驱慧思佛学思想初探——关于早期天台宗思想的几个问题(3)
时间:2008-01-07 16:59来源:期刊原文作者:张风雷 点击:
由上所述,我们认为:就“定慧双开”原则的提出而言,慧思无愧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思想先驱;但是,慧思所谓的“定慧双开”,实际上是“由定发慧”,仍带有北方禅师以定为本的思想痕迹,直到智凱,才真正把定与慧、止与观圆融地统会起来。中国佛教天台宗所赖以自豪的“定慧双开”、“止观双修”的宗风,严格说来,是智凱“圆顿止观”意义上的“止观双修”,而非慧思所谓的“由定发慧”。
二、“三观”与“十如”
在“止观双修”的大原则下,天台宗的观法也有自己的特点。按照天台圆教义理,究竟的观法应当是于一心中同时观悟圆融的空假中三谛,这就是所谓的“一心三观”。依照传统的说法,“一心三观”最初是由慧思的老师慧文提出来的。据说,慧文根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的思想(注:所谓“三智实在一心中得”,是说佛得道时,于一心中同时具足道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欲以道种智具足得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问曰:如佛得佛道时,以道智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种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种智?答曰:佛得道时,以道智虽具足得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种智,而未用一切种智。如大国王得位时,境土宝藏皆已得,但未开用。……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品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大正藏》卷25第260页中)《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的这段话,就是后来所谓“三智实在一心中得”或“一心三智”的经典依据。),并结合着《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注:此处“三得偈”偈文据智凱著述中所引,现在通行的《中论》卷四《观四谛品》“三是偈”偈文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大正藏》卷30第33页中),创立了“一心三观”的圆顿观法。慧文把这种独创的观法传给慧思,慧思又传给智凱,经过智凱的进一步阐发,“一心三观”遂成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基本观法。
这种所谓“传统”的说法,见于南宋天台宗沙门志磐的《佛祖统纪》卷六《慧文传》(注:详见《大正藏》卷49第178页中、下。),这也是人们在谈及天台宗“一心三观”观法的传承时所最常征引的史料。志磐于《慧文传》后又以附注的形式说明《慧文传》的史料来源,谓:“杂见《止观辅行》、《宗元录》、《九祖略传》”(注:《大正藏》卷49第178页下。)。今检湛然(公元711-782年)的《止观辅行传弘决》及南宋士衡的《天台九祖传》(即《九祖略传》),均未见有慧文依《大智度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及《中论》“三是偈”创立“一心三观”之说。至于志磐所提到的《宗元录》,亦称《天台宗元录》,乃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吴兴释元颖所撰。至南宋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婺女吴克己(铠庵)增广《宗元录》,撰《释门正统》,事未竣而卒。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余姚释景迁取以上二书重加诠次并有所增补,成《宗源录》。稍后,钱塘良渚释宗鉴在吴克己《释门正统》的基础上续缉增补,仍名《释门正统》,于宋理宗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刊行于世,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增补再刊。检今本《释门正统》卷一《慧文世家》(注:详见《 续藏经》第130册第730页上—731页上。),确有慧文依《大智度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及《中论》“三是偈”而立“一心三观”的记述,只在个别文字上与《佛祖统纪》卷六《慧文传》略有不同。至于《释门正统》与《佛祖统纪》所共同依据的《宗元录》,今已不存,不知是否也有类似的记载。
即使上述的说法见于《宗元录》,上距慧文、慧思生活的时代也有五、六百年,所出不可谓早。而在更早期的佛教文献中,对慧文的记载均甚简略。如灌顶在《摩诃止观》卷首之“缘起”段中,唯言慧文“当齐高之世,独步河淮,法门非世所知,履天戴地,莫知高厚,文师用心,一依《释论》”(注:《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1页中。)。《续高僧传》不载慧文传,唯于《慧思传》中谓:“时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慧思)乃往归依,从受正法。”(注:《续高僧传》卷十七《慧思传》,《大正藏》卷50第562页下。)湛然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一谈及慧文时,也只是说他“多用觉心,重观三昧,灭尽三昧,无间三昧,于一切法心无分别”(注:详见《大正藏》卷46第149页上、中。)。在这些较为可靠的中唐之前的早期史料中,均未言及慧文有所谓“一心三观”的观法,更没有象宋以后的各种天台传记那样详细地记述慧文是如何根据《大智度论》卷三十(注:《释门正统》及《佛祖统纪》均谓慧文“因阅《大智度论》第三十卷”而悟“三智一心”,立“一心三观”。检今本《大智度论》,《释门正统》及《佛祖统纪》所引文字实出于第二十七卷。)及《中论.观四谛品》创立“一心三观”的观法的。这就不能不令我们对《释门正统》和《佛祖统纪》中的有关传说产生怀疑。
再检智凱的著述,在谈到“三观”时,谓:“此名出《璎珞经》”(注:《摩诃止观》卷三上,《大正藏》卷46第24页中。);至于“一心三观”,则谓:“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只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注:《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卷37第187页下。),亦不言“一心三观”源于慧文、慧思。灌顶虽在《摩诃止观》“缘起”段中称“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注:《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1页下。),但同时又说:“止观明静,前代未闻”(注:《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1页上。),“此之止观(指以“一心三观”为核心的“圆顿止观”),天台智者说已心中所行法门”(注:《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卷46第1页中。)。不难看出,在灌顶看来,以“一心三观”为核心的“圆顿止观”实乃智者大师所独创,其所谓“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者,用意盖在于为天台宗建立一个递相传承的法统。
“一心三观”的圆顿观法非由慧思传给智凱,这一点,从慧思本人的思想中亦可得到证明。我们知道,天台“一心三观”的圆顿观法,是与其“三谛圆融”的圆教义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三谛圆融”,“一心三观”的观法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因为“一心三观”即是于一心中同时观悟圆融的空假中三谛。如果说“一心三观”的观法确是由慧文传给慧思、再由慧思传给智凱的话,那么,在慧思这里,必定会有三观三谛的思想。但是,在现存慧思的所有著述中(包括学者们疑为伪作的《大乘止观法门》和《南岳思大师立誓愿文》)(注:汤用彤先生说,慧思的著述“现存者除《无诤行门》、《安乐行义》二部外,尚有《南岳禅师立誓愿文》,然证之以道宣传所言,颇不合,恐系后人附会伪造。又现存有《大乘止观法门》四卷(《统纪》作二卷),据宋遵式法师作记,谓宋真宗咸平三年日本僧寂照来华,以此授遵式云。(见《统记》卷二十五)书中引《起信论》处颇多。按《起信论》出世约在慧思晚年,《止观法门》一书恐非思所作,此日本僧人早已有言之者。”(见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128页,中华书局,北京,1982年8月第1版)吕澂先生也说:“现存的慧思著述里有种《大乘止观法门》,完全依照《起信论》的说法结构而成,从它的文义上看,当然是后人托名的伪作。”(见吕溦《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329页,中华书局,北京,1979年8月第1版)。),却并未见有三观三谛的思想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