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戒律制度 >> 现代管理 >>

寺院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

分享到:

 

一、寺院管理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寺院管理

一般管理的概念: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协调各种关系,发挥人员的的积极作用,有效地使用物力、财力等管理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寺院管理的概念:寺院管理即根据佛教的基本精神,运用佛教的基本组织机构——寺院的各种资源,围绕弘扬佛法这一根本目标,所开展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工作。

在这里,我们所指的寺院管理主要是指由寺院管理者对寺院内部的管理,是寺院自身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它不包括政府根据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对寺院活动的宏观管理和规范,也不包括佛教协会根据佛教教义和传统以及整个佛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寺院所进行的指导和引导。

3、寺院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根本目的:弘扬佛法,服务社会,造福众生

意义:第一,有利于寺院活动在健康的轨道上进行;第二,有利于寺院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三,有利于寺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2、寺院管理的对象和任务

管理的对象也称管理资源。一般而言,组织内部的资源都涉及人、财、物。因此人、财物是管理具有普遍意义的对象。现代社会,人们对时间和信息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认为时间和信息应该是组织的重要资源,因此现代管理观将管理的对象归纳为人、财、物、时间、信息五个方面。

寺院管理也涉及这五个方面的对象,不过在这五个方面寺院管理都有其特殊性,其人包括教职人员——僧尼和普通信众——居士;财包括功德捐赠、香烛等经营收入等;物包括各种庙产文物等各种物质资源;时间则包括时间的运用与时机的把握等;信息则包括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运用等。

寺院管理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寺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组织各种资源,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获得最大的佛教事业发展效益。

二、寺院管理的特点

1、佛教事业性

寺院管理在本质上是一项佛教事业的管理,所以寺院管理应以弘扬佛法、造福众生为根本宗旨。寺院作为佛教事业的载体,其本身是不存在自己的利益的,其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围绕弘扬佛法、造福众生进行的,所以,寺院管理在根本上是以佛教事业维持和发展为依归的,不应该是为了寺院本身的利益,更不是为了寺院中的人员的利益。当然,为了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在寺院管理中也需要考虑寺院及其人员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因为寺院管理是服务于佛教事业的,所以它不同于社会其他事业的管理,比如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学校管理等。像企业管理它是服务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的,它以创造赢利为基本目的;行政管理是服务于全体公民的利益的,它以社会的安全和秩序为基本目标;学校管理则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其目的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条件。

2、客观科学性

寺院管理是人类各项社会事务管理的一项。作为人类事务的管理工作,有其共同的本性和规律,要使管理工作做好做成功,就必须遵循这些共同的本性和规律,否则必然难逃失败的命运。这些共同的本性和规律就是管理的客观科学性所在。总之,寺院管理与所有管理一样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任何违背其客观规律性的寺院管理都会遭遇失败,所以要搞好寺院管理就必须遵循这些共同的寺院管理的本性和规律,必须按照管理的客观科学性进行。尤其是在今天,必须按照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按照管理学的规律开展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工作,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工作,这样才能保障寺院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并推动佛教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当然,寺院管理的客观科学性是相对的,毕竟寺院管理是一种宗教事业的管理,而宗教又是以信仰为其根本特征的,其管理对象也多是具有坚定信仰的人员,所以其管理活动必然面对许多信仰的、情感的、非理性的因素,这时也难免要运用一些诉诸信仰和感情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而且也必须如此才可能获得成功。这既是宗教管理的特殊性所在,也是整个人类事务管理的本性所在,从宗教管理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管理的某些人们常常忽视的东西,因为人的管理确实不是完全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