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近期会议新论 >>

谢锐在法显学术座谈会上描绘法显的信仰世界(3)

分享到:

法显对佛陀遗迹的朝拜是在实践一种内心的信仰,而不仅仅是旅游参观。《高僧传》卷三记载:“显明旦欲诣耆阇崛山,寺僧谏曰:‘路甚艰阻,且多黑师子,亟经噉人,何由可至?’显曰:‘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耶!虽有险难,吾不惧也!’众莫能止,乃遣两僧送之。显既至山,日将曛夕,欲遂停宿。两僧危惧,舍之而还。显独留山中,烧香礼拜,翘感旧迹,如覩圣仪。至夜有三黑师子来,蹲显前舐唇摇尾。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师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显以手摩之,呪曰:‘若欲相害,待我诵竟。若见试者,可便退矣。’师子良久乃去。”[11]灵鹫山是佛陀说法的主要地方之一,在中国佛教徒心目具有神圣的地位。法显“远涉数万,誓到灵鹫”,而且说这是他“积年之诚”,所以,即使路途有多大的艰险,他也“不惧”。法显对佛陀遗迹的崇拜可以想知。

5、观音信仰

去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多有观音信仰。玄奘是念着《心经》、拜着观音去的印度,在印度也广泛朝拜观音圣迹,详细记述观音的信仰状况,并亲自多次礼拜和祈求观音为其解除忧惑。法显也是这样,对观音的信仰曾经支撑着他的艰难旅行。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回国途中的经历。根据《佛国记》记载,法显携带着收集的众多佛教经典,踏上回归的船只,第三天就遇上大的风浪,船老大命令大家赶快把自己带的笨重物品抛下去,否则大家将同归于尽。法显也将自己携带的澡罐和用以防身的器物扔向大海,只剩下装满佛典的箱子死死地护住,还怕死里逃生的人过来强行抛弃。这时,他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船只终于安稳地逃过一劫。《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是这样记载的:“既而附商人大舶还东。舶有二百许人。值大暴,风舶坏水入。众人惶怖,即取杂物弃之。显恐商人弃其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土众僧。大风昼夜十三日,吹舶至岛下,治舶竟前。时,阴雨晦冥,不知何之,唯任风而已。若值伏石及贼,万无一全。行九十日,达耶婆提国。”[12]面对如此大的灾难,法显念诵观音圣号的做法,说明他对观菩萨的信仰是虔诚的。

6、 故土情怀

法显身为佛教徒,但从民族或国家的角度来看,他首先又是一位来自汉地的中国僧人。他虽然虔诚地信仰佛教,对佛国有神圣的感情,但这并不减轻其对祖国的热爱,对故土的依恋,所以,故土情怀始终是法显信仰世界中的一块重要园地。法显取经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戒律本子的残缺不全,是因为要完善和整肃中国僧人的生活,其目标始终在中国。所以,法显完成取经任务后也是一定要回国报效的。根据《佛国记》的记载,法显漫游佛国几近结束时,只剩下陪伴他时间最长的道整。可道整告诉法显说他来到佛国后,看见这里沙门法则井井有条,众僧威仪令人肃然起敬,慨叹秦地众僧戒律残缺,发誓从今以后直到成佛都不愿离开这块佛教圣地,以便日后不再降生远离佛国的边地,所以留在中印度不再回国。法显不由得回想与自己一起求法的同志前后数十人,走的走,亡的亡,连道整这位和自己相伴时间最长的唯一知己,也要和自己分道扬镳,内心当然是伤感的。法显坚定地选择了回国,于是他告别道整,只身背负经典和画像,踏上归程。等了十几天了,也没有回国的船只,只有一艘去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的商船,因为法显早就听说过那里的佛法也很兴盛,他就背起行李前去。他来到无畏山僧伽蓝。一天早上,他来到该寺的玉佛像前,忽见一位商人用一把白色绢扇供养佛像。法显倍感亲切,因为这绢扇只有家乡晋地才出产。回想自己漂泊异域十载有余,而今孤苦伶仃,归期难测,睹物思乡,法显不由心里凄然,泪如雨下。可上前寻问,才知这把绢扇是从天竺辗转而来。这更增添了法显的乡愁,因为这说明,师子国与汉地的来往很少。面对茫茫大海,法显只能翘首以盼,等待回归的船只。《出三藏记集》卷十五这样记载:“于是持经像寄附商客,到师子国。显同侣十余,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常怀悲慨。忽于王像前,见商人以晋地一白团扇供养,不觉凄然下泪”[13]。法显身在异乡,怀念故土,感情至深,这使其佛教信仰具有了现实的情怀,更印证了法显佛教信仰的融合性与现世性。

 

三、   法显信仰的特征

 

1、法显佛教信仰的完整性

以上我们将法显的佛教信仰解析为六种类型,分别体现了法显佛教信仰的某一个角度,并综合构成了法显信仰的统一体。其中因果报应与三世轮回思想是法显佛教信仰的基础,没有这种信仰其他一切信仰都将难以成立;对戒律的重视表明在法显内心世界中,戒律是具有神圣性的,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戒律研究、戒律弘扬,而是要把戒律作为僧众法身慧命的根本支撑,把戒律当成佛陀的遗法,把戒律当成佛陀的再现,追随佛就要追遵从佛的戒律,这是关于僧众修行制度方面的规范;佛性信仰则是关于成佛根据以及证悟成佛的途径的说明,表明了法显信仰中的最终解脱境界是成佛;佛陀遗迹崇拜体现了法显对佛陀的敬仰,这是对作为伟大导师的佛陀的智慧与慈悲的向往;观音信仰则体现了法显佛教信仰中最神圣的部分,也是最具有超越性的部分,与佛性思想不同,这是以解决当下苦难为主要目标的信仰;故土情怀则是法显信仰中具有现世性和世俗性的部分,它以当时的感情为基础,以现世的个人身份为前提,涉及民族、地域、文化、语言等多重因素,是法显佛教信仰的必要补充,使法显的佛教信仰具有了真俗二谛相统一的特色,法显的佛教信仰由此也显得更加鲜活、更加丰满、更加真诚。可见,法显佛教信仰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融合的,彼此促成的,形成一个具有理论基础、追求目标、修行制度、导师崇敬、现世救难、故土情怀的多要素共成一体的融合性佛教信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