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近期会议新论 >>

谢锐在法显学术座谈会上描绘法显的信仰世界(4)

分享到:

2、法显信仰的有机性

法显信仰的有机性主要体现在法显的信仰是信、愿、行三者的有机统一。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从法显的一生经历以及我们对他的信仰解析,我们可以知道,法显因为自幼居住寺院的机缘得以逐渐确立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这成为法显一生经历的前提。正是因为法显决定了对佛教的信仰,才有了愿的萌生和行的启动。凡作一事,必先有愿,所谓事无愿而不成,无愿则无力,所以名曰愿力。因为要有一种愿望,才能发生一种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进。故信心已具,即当立愿。愿有小大之分。所谓小愿乃是初学佛者,只求自利,如求现世间融乐,求来世福报,求自我解脱。所谓大愿使指彻底明了佛法真义,深知佛恩难报,发至诚不二之心,立利他无我,宏法利生的大愿。至于为法捐躯,倾财尽命,犹属其次,此所谓宏誓大愿。 法显立的愿就是这种宏愿,因为这种愿,法显能够在花甲之年远涉流沙,波涛万里,不畏艰险,从而成就了首通天竺的伟业。法显的行来自于他的信与愿。有愿必行,行愿一致,这才是佛教的修行。法显最可贵的地方正在于他的行,因为法显的行,他成为千古取经第一僧;因为他的行,中国人第一次抵达佛的国度;因为他的行,他的信仰获得实践的检验,从而成就了高尚圣洁的品格。总之,法显的信仰是与愿、行结合在一起的信仰,是与愿、行同时并起的信仰,是与愿行相互激发、彼此促进的信仰。

3、多重性

多重性是指法显信仰中的三种认识论依次递进和相互影响、共同促成的特征,也就是感性、理性和灵性(超理性)依次递进并相互结合的特征。法显从小在佛寺中生活,对佛教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成为法显一生信仰的重要因缘,因为正是借助这种感情,法显才逐渐步入正规的佛教信仰;法显确立佛教信仰后,身体力行,精进不息,但依然没有泯灭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情因素,典型的事例就是对同伴去世以及分离的伤感,对故土的思念,所有这些都表明法显感情世界的丰富多彩,这种感性的因素是其佛教信仰的开端和基础,也是其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显对佛法的信仰不是盲从的,而是在自己理智的分析之后,对纯正佛法的虔诚信仰,并且能够敏锐地发现佛教内存在的戒律不完备的问题,而且身体力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表明法显的信仰是理性的。法显选择了佛教信仰之后,便具备了超越理性的特征,或者可以叫灵性的特征,对成佛觉悟的追求,对佛陀圣迹的崇拜,特别是对观音的虔诚信仰,便是这种特征的突出表现。总之,法显的信仰是感性、理性、灵性的依次递进和相互统一。正是这三性的递进和统一,我们才可看到法显信仰中爱国与爱教的统一,虔诚性与深刻性的统一,义理信仰形态与神灵信仰心态的统一等等。

 



[①] 靳生禾:《旅行家法显》,中华书局1980年8月,第4页。

[②][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b-c。

[③] [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5,《大正藏》第55册,第111页C。

[④]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C。

[⑤]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C。

[⑥] [晋]法显:《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第857页A。

[⑦] [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5,《大正藏》第55册,第21页A。

[⑧]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8页B。

[⑨] [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5,《大正藏》第5册,第41页C。

[⑩] [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5,《大正藏》第5册,第60页B。

[11] [梁]慧皎:《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C-338页A。

[12]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5,《大正藏》第55册,第112页A。

[13]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5,《大正藏》第55册,第112页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