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尋、伺、喜、樂、定 :
相應第一靜慮 ﹕
(82)伺、喜、樂、定 :
相應第二靜慮 ﹕羅
(83)喜、樂、定相應第三靜慮 ﹕
(84)樂、定相應第四靜慮 ﹕
(85)捨、定相應第五靜慮 ﹕
無
色
界
︵
12
︶
(14)空無邊處
(15)識無邊處
(16)無所有處
(17)非想非非想處
(62)空無邊處
(63)識無邊處
(64)無所有處
(65)非想非非想處
(86)空無邊處 ﹕漢
(87)識無邊處 ﹕
(88)無所有處 ﹕
(89)非想非非想處 ..................................﹕
出
世
間
︵
9
︶
(18)須陀洹道
(19)斯陀含道
(20)阿那含道
(21)阿羅漢道
(66)預流果
(67)一來果
(68)不還果
(69)阿羅漢果
讀了此表,便知道八十九心的分類和名稱了。無論橫看豎看都是八十九。橫看是欲界54+色界15+無色界12+出世間8 =89,豎看是善心21+不善心12+異熟心36+唯作心20=89。
現在依據巴利的論著再進一步一組一組的略加敘述。因為表中對於每個名稱都編有符號,所以在解釋中,不必要時便不重復提名,但用符號來代替了。
一 善 心
善心有二十一。因為它們的生起是無貪、無瞋或無癡的,而且能造善業能感善果,所以叫善心。
甲、欲界善心[1~8]因為欲界善心有喜、捨、智、行的差別,故有八種:[1]當他獲得了所施的東西及受施的人,或由其他的可喜之因而心生大歡喜(喜俱),第一便起“應施”等的正見(智相應),不猶豫,沒有他人的慫恿(無行)有行施等的福德,那時他的心便是“喜俱智相應無行”。[2]由於上述同樣的理由而心生大歡喜,先起正見,雖然也行不很慷慨的施捨,但有猶預或由他人的慫恿而行,那時他的心是“喜俱智相應有行”。在這種意義上說,這個“行”字是依於自己或他人自轉起的前加行而言。[3]如幼童看見親屬布施等的習慣,當看見比丘時,心生觀喜,便把手上所有的東西布施給比丘或作禮拜,那時他的心是“喜俱智不相應無行”。[4]如果是由於親屬的鼓勵說“你去布施吧!你去禮拜吧!”這樣才去行的,那時他的心是“喜俱智不相應有行”。[5~8]如果不得所施之物及受施之人,或缺乏其他的歡喜之因,沒有前面所說的四種歡喜,那時則為生其餘四種捨俱的心。
乙、色界善心[9~13] 因為與禪支相應的各別而有五種。即[9]與尋、伺、喜、樂、定相應的為第一,[10]以超尋為第二,[11]更超伺為第三,[12]更離喜為第四,[13]以滅去樂而與捨及定相應的為第五。其他的部派都說四禪,現在把它分為五種禪心,這也是上座部的論典中一個特殊說法。
丙、無色界善心[14~17]因為與四無色相應而有四種。[14]與空無邊處禪相應的為第一,[15~17]與識無邊處等禪相應的為第二、三、四。
丁、出世間善心[18~21]因為與須陀洹等四道相應而為四種。
二 不善心
不善心有十二。依地只限於欲界,依根則有貪根、瞋根、癡根三種。因為它們是眾貪或瞋與癡所生,而且能造惡業能感惡果所以叫不善心。
甲、屬於貪根的[22~29]因依喜、捨、邪見行的差別而有八種:[22]如果他先起這樣的邪見說:“於諸欲中無有過失”等(邪見相應),生大歡喜之心(喜俱),以自性的銳利及不由他人所慫恿的心(無行),享受諸欲,這時他的心是第一不善心。[23] 若以遲鈍及由他人所慫恿的心(有行)而作時,則為第二不善心。[24]如果先無邪見(邪見不相應),只起歡喜心(喜俱),以自性的銳利及不由他人所慫恿的心(無行)行淫、貪圖他人的利益或盜取他人的財物,這時是第三不善心。[25]若以遲鈍及由他人所慫恿的心而作時(有行),則為第四不善心。[26~29]如果由於不得欲境或缺乏其他的歡喜之因,而無前面所說的四種歡喜之時,則為生起其餘四種捨俱的不善心。
乙、屬於瞋根的有二不善心[30~31]當知它們是在於殺生等的時候而轉起的銳利及遲鈍的心。
丙、屬於癡根的也有二不善心[32~33]。當知它們是由於不決定及散亂的時候而轉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