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心,《在攝阿毗達摩義論》中,則叫做“捨俱五根門轉向心”,“捨俱意門轉向心”、“喜俱阿羅漢笑心”。這是直接拿它們的作用為名。當他的心轉向於五根所對的外境的時候,則為根門轉向心;當他的心轉向於意境的時候則為意門轉向心。這兩種是凡聖共同的心理經驗。至於阿羅漢笑心,則只是阿羅漢的心理經驗。
其次有因唯作心有八個[73~80]。它們的名稱和欲界的善心相同。但是善心只在有學及凡夫生起,而唯作心則只在阿羅漢生起,因為阿羅漢的行善是由於這些心發動的。這便是它們的差別之處。
乙、色界與無色界的唯作心共九個[81~89]。色界有五個 [81~85] ,無色界有四個[86~89],它們的名稱也和上二界的善心一樣。但唯作心只在阿羅漢生起。
上面已經大略地敘述了八十九心。然而也有把八十九心開為一百二十一心的。《攝阿毗達摩義論》說:“如此應知心總有八十九,智者再分別,一百二十一。”因為出世間的四種道心和四種果心是由五種禪心以後所產生的,所以每種道心或果心都開為五種。如尋伺喜樂定相應第一靜慮須陀洹道心,伺喜樂定相應第二靜慮須陀洹道心,喜樂定相應第三靜慮須陀洹道心,樂定相應第四靜慮須陀洹道心,捨定相應第五靜慮須陀洹道心,是為須陀洹道心五種禪心。如是類推,其他的道心和果心也各具五種,四種道心便成二十種,四種果心也成為二十種。這樣則善心由原來的二十一而變作三十七,異熟無記心由三十六變成為五十二,便成一百二十一心。即善心37+不善心12+異熟心52+唯作心20=121。
[註]?這裏提到二處、五處作用,上面也提到幾個結生、有分、轉向、領受、推度、確定、速行、彼所緣、死等的專有名詞,這是關於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的名詞。關於這個問題,也是南傳佛教的一個特色,但這裏不能詳注,我想在另一專題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