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不论依何种方法,只要在理论上确立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则不管是出家或在家,应将四谛与缘起的道理,不仅由道理上,且在体验上,亦要使自己的行为行动,变成如理论那样的修行才行。对於见道的修行为理智的修行,其后的修行则为情意的修行。吾人在理论上虽容易理解,但要实践时,就很不容易照理论进行。酒与香烟之害,在理论上是十分明白的,但其所以不容易戒掉,是因为情意上的习惯已很牢固,而很难拔除之故。又在理论上吾人知道早起是很重要的,但在习惯性的情意方面,则仍希望继续睡早觉,这就是吾人的日常。
要将此种错误的习惯性情意面改正的修行,在后来的佛教用语,称为修道(bhāvanāmārga),而於见道之后,要求此种修道之修行(注一七)。后期的佛教,将完成见道、修道及一切修行的圣者,全部分为下列的八个阶段。
须陀洹(预流)道
见道
有
学
未
完
成
者
须陀洹果
修
道
斯陀含(一来)道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那含(不还)道
阿那含果
阿罗汉道
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