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南传佛教 >> 综论 >>

原始佛教思想论(三)(7)

分享到:

六、法与人

如上述。为专据抽象的见地之法观也。笃为论之。佛陀法观之目的。决非仅在认识此为理法而说明之。盖直以体验生之人格。即所谓完成生之法身。(dhammakaya)此上来业己言之者。

至此法身的人格之完全表现者。不待言实为佛陀。即此法观。亦自生之佛陀之人格的经验而来。佛弟子由于法观所得之深信仰。亦正为生之法。在于现前也。所谓见其法者如见我。见我者如见法。何则。见法如见我。见我故则见法也(1)

此乃佛陀自身对于瓦加里(Vakkhali)之宣言也。由此观之。法虽为常恒之物。与佛之出世与否无关。然自他方言。则法俟佛陀。方完成其意义。离佛而有法。可谓等于无法。夫谓「吾人之法以世尊为本。以世尊为向导。以世尊为依处」(Bhagaram mulak ā no bhanti dhamma Bhagavam nettik Bhagarain Patisarana)固佛弟子再三讽诵之词。故离佛之法。在彼辈殆无所取。盖笃信法与佛为一体也。缘是依佛为师为父。依于法而得解脱之佛弟子。亦自然确信其自身能为之实现者矣。

我为如来之嫡子。由其口生。由法而生。由法所作。为法之承续者。何以故。婆悉陀。如来之称号。亦名为法身。为梵身。为法成。为梵成故(2) 此即佛弟子顺应如来之法身。以自己为其嫡子。亦同将法身之体现者。又婆罗门既目夸为由梵天口生之种族。佛弟子爰谓由梵天以上之如来口中所生。且为法身之承继者。其为可信。较婆罗门尤为深确。用为夸示之理由。实则所谓法之人格的体现者。在佛教之法思想中。乃为最切要与最有特色之点。婆罗门教之规律观。与法观之所以不同。其主因亦在此盖婆罗门教。适应于容忍神祗之人格。为法与规律之主体。故其法与规律。均不免为他人之规律。反之。佛教之立场。则在屏去此主体。至其终极。有如后所说明者。盖法归诸于吾人之一心。缘是其为法性云者。则谓在依凭自力。而获得其利用之境地。易言之。苟无此利用。则法之为物。即自宗教之立场观之。亦为无用之物。毋宁如婆罗门之徒。以法典与规律。为神之意志。谓因在使行动合宜于自己。乃满意以祈祷与祭祗为事也。此实佛陀所以倾注全力。以使依于法之利用之人格的实现。由是佛教。方足以凌驾神话的婆罗门教。而占有优越的地位矣。间言之。即婆罗门教。在以法则归诸神。以推崇祭典。为安心之法。反之。佛教则以此引致于人界。一方以自身为其体验者与主体。同时亦以人为其体验者与主体。此实佛教特色之所在。又佛教虽不认许如神与梵之属。为形而上的实在。但其实质上得有奥义书所谓「我乃梵也。」(Aham Brahmāsmi)与「彼为汝」(Tat tVan aci)之形而上学之自觉与安立。其原因要亦在此。佛陀亦常自谓为梵身(Brahmakaya)与梵成(Brahmabhūta)矣。自今释之。其一方当为对抗婆罗门之譬语。他方则在以婆罗门教之言。表白上述之形而上学的自觉。厥后法身思想。渐次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此种思想为其背景之助力。亦有不容轻视者也。
[注] (1)Vinya III.P.120
(2)D.27.Agganna sutta
Bhagavato ‘hi putto aras 9 mukkhato jato dhammajo dhammanimmito dhammadāyādo ti Tam Kissa hetu?
Tathagatassa h'etam Varettha adhivacanam dhammakayo iti pi Brahmakayo iti Dhammabhvto iti pi Brahmabhuto iti piti_—D IIIP.68 长含六小缘经阁本P.794
试比较下列婆罗门之宣言
Brahmanā Brahmuno putta arasa mukkhato jātā Brahmaja Brahmanimmita Brahmadayādā ti(m.84 Madhaurasutta II P.84)杂20 P.591
* * * * *

如上法观。虽陈义简略。然就兹所述足知佛教问题。当分为二都分。即其一为关于如实之事实界问题。(苦乐问题)他为关于不无之理想界问题。(灭道问题)吾人于上述法观。虽叙述未备。然竟在举示其基础的观念。以下则依此分类。欲于佛教之人生观。世界观。修行观。解脱观等。更为详述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