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卍续》六十册,页616下。
15. 《卍续》六十册,页615下—页616上。
16. 见《菩萨戒笺要‧自跋》,《卍续》六十一册,页389下。
17. 同前注。
页166
通途,所以智旭又说:
审访不得,方许像前自受,若遇明师而不从受,非痴即慢矣。梵网制令求见好相,此中但贵发菩提心,今人设欲自誓受戒,夫须自斟酌也[18]。
四、其它三位菩萨戒学者
明末清初对菩萨戒关心研究而留下著作的尚有三位,即三昧寂光(1580-1645)、在犙弘赞(1611-1681)和德玉(年代不详)。这三位大法师同样都尊重和参考天台智顗的《义疏》及云栖袾宏的《发隐》。例如:
1.三昧的《梵网经直解》卷末自云:「直解义,唯备自观,若大智者,应阅云栖大师戒疏发隐。」[19]
2.在犙弘赞的《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孙廷铎撰序有云:「昔天台智顗着《义疏》,以明其宗趣,标其大纲,云栖大师复注发隐,以发天台之所未发,今鼎湖在和尚总理略疏,又补发隐之未尽者。」[20]
由上面两段引文已使我们知道,寂光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虽不是云栖袾宏的弟子,但对于云栖的《发隐》推崇备至,而且在《直解》里也引用智顗的《义疏》,可见他把这两人的菩萨戒思想等量齐观。而弘赞本人也不是出于云栖袾宏的一系,可是他的戒弟子孙廷铎还是
18. 《卍续》六十一册,页398下。
依据《梵网经菩萨戒本》的原文说:「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
19. 《卍续》六十一册,页206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