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事务管理 >> 工作调研 >>

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演进(2)

分享到:

  在“康参”中又设有许多“弥参”,这既是康参的下属单位,又是哲蚌寺机构中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也可以将其界定为寺院机构体制中的四级部门。正如:
  哈东康参下属有9个弥参,分别为赞布弥参、霍弥参、居切弥参、土尔扈特弥参、措帕弥参、郭隆弥参,以及瓦叙弥参内部又包括3个弥参。
  桑罗康参下属有兰巴弥参、年希弥参、喀尔喀弥参和鹏都弥参4个弥参。此夕卜又有博巴府弥参和嘎东弥参2个弥参是没有归属任何康参的独立弥参。
  以上是哲蚌寺郭芒扎仓下属哈东康参和桑罗康参两大康参所属的各个弥参,从中可以了解到除了13个弥参分别归属两大康参外,还有2个弥参作为相对独立的弥参直属郭芒扎仓。
  从管理体制上看,各个“弥参”作为哲蚌寺的基层组织单位,其内部实行“格干”(dge rgan;意指师傅或老师)责任制。哲蚌寺假设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那么每个“弥参”就是其中充当社会细胞的家庭,而“格干”则是负责管理这个家庭的‘家之长。
  特别是各个扎仓作为哲蚌寺的职能部门,不但在寺院内部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享有对外向各个地区寺院(子寺)派遣“堪布”的特权,通过派遣“堪布”的机制,在下属寺院实行“堪布”负责制,从而在各个寺院之间建立隶属关系,·直接服务于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对于如何实施“堪布”负责制的过程,笔者曾在田野调研中获得第一手资料或具体实例,如位于日喀则拉孜县境内的拉孜曲德寺原来是一座实行“堪布”负责制的寺院,该寺过去由扎什伦布寺的阿巴扎仓(sngags pa gra tshang)派遣“堪布”主持,其“堪布”每三年换届或轮换一次;另外,江孜县境内的白居寺也是一座实,行“堪布”负责制的寺院,该寺过去由色拉寺藏巴康参(gtsang p9 khang tshang)派遣“堪布”主持;甚至远在阿里的托林寺和云南迪庆的松赞林寺也实行“堪布”负责制,从拉萨三大寺的扎仓中派遣“堪布”去主持,如托林寺的堪布由色拉寺的杰巴扎仓(byesgratshang)派遣,任期三年。
  简言之,哲蚌寺等藏传佛教大型寺院,通过以上系统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在西藏各个地区有条不紊地运行拥有成千上万名僧众的庞大宗教机构。比如,哲蚌寺在历史上曾拥有僧侣定额为7700名,实际人数最盛时达上万名,附属于寺达640座,”从而成为藏族地区规模最大、僧侣最多、级别最高的一大佛教僧院,直接参与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二、民主管理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涉行政、司法、教育等非宗教领域,并取消了西藏各个寺院之间的上下隶属关系,每座寺院内部采取独立自主的民主管理。在藏族地区实现政教分离的社会政治制度之后,不仅使藏区众多寺院脱离政治影响,从事纯宗教性活动,而且使宗教信仰完全成为藏族老百姓的个人私事,这是藏传佛教史上发生的一次历史性转机。
  民主改革前,西藏自治区境内共有2,711座藏传佛教寺院和114,103名僧尼。经过民主改革,无论寺院还是僧尼数量大幅度减少。根据1965年的统计,当时在西藏自治区境内只保留了553座寺院和6,913名僧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西藏的第一次历史性实践,它基本上符合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仅裁减大批僧尼解放了藏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而且保留·下来的寺院数量也基本上能够满足广大藏族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信仰需求。
  1978年以后,·藏传佛教正处在一个健康发展的历史新时期。目前,西藏自治区境内已有1,700多座寺院和大约46,000名僧尼。这千数字分别同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的寺院和僧尼数相比较,能够充分显示出新世纪西藏宗教的规模、特征和走向。可以说,新世纪的藏传佛教无论在寺院组织、僧尼戒律,还是在宗教活动等方面均趋于成熟或平稳。尤其是各个寺院普遍推行民主管理制度,是对西藏民主改革前寺院实行“堪布”或“活佛”负责制的一次改革,也是对寺院内部旧体制的一次革新,它具有诸多新时代的管理模式或文化特征。 
  以笔者2003年8月对西藏日喀则拉孜县藏传佛教寺院所作的个案分析为例,对当前寺院民主管理制度的运作、特征等现状作具体阐述:
  拉孜县位于日喀则地区的西部,故有日喀则西部地区之称,在历史上被称为日喀则上部地区,藏语称“堆巴”(Stod Pa)。·从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  日喀则的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东部地区比较富足,而西部地区贫穷。然而,拉孜县在西部各县中又可列入中等水平,算不上经济条件最差的贫困县。所以,这一地区的经济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寺院和僧尼的兴衰以及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态势。
  拉孜县现有30座寺院,僧尼共218人,其中尼僧21人、居士28人、民主改革前老僧6人。西藏自治区有关宗教管理部门下达的拉孜县僧尼定编数为320人,实际空缺102人。据拉孜县统战部和民宗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打算在今后两年内将拉孜县的僧尼人数逐步增补到270-280名之间,基本接近编制名额。至于拉孜县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的管理体制,在僧尼人数达15人以上的寺院设立民主管理委员会,简称民管会;僧尼人数在15人以下的寺院建立民主管理小组,简称民管小组。目前,拉孜县30座寺院中有11座寺院设立民管会,其余19座寺院建立民管小组。
  个案调查:拉孜曲德寺的民主管理”
  拉孜曲德寺(1ha rtse chos,sde dgon)是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境内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规模最大的一座具有典型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据说是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创建,后属扎什伦布令子寺,并由扎什伦布寺阿巴扎仓派遣堪布主持寺院工作,是一座实行堪布制的典型寺院。堪布每三年轮换一次,分管宗教活动的翁则也是每三年换届一次,翁则助理翁琼和分管寺规纪律的格贵每年换届一次,“吉萨”(spyi sa,意为“总管家”,又称郭聂或聂巴)分管财务,由8人组成。
  拉孜曲德寺过去有两个扎仓,即阿巴扎仓(密宗学院)和才尼(mrshannyid)扎仓(闻思学院)。阿巴扎仓的主持由寺院堪布兼任,该扎仓大约有60多名僧人。才尼扎仓的主持叫才尼格干(学院老师),共有两名格干,学僧达300多人。学僧在才尼扎仓主要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考试毕业后才有资格去拉萨参加在大昭寺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拉热巴格西学位的考试。在历史上拉孜曲德寺最盛时其住寺僧人达500多人。
  拉孜曲德寺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有幸的是寺院主要建筑大经堂在文革期间用作县粮仓而被保留下来。该寺于1985年3月1日开始恢复,当年在寺内成立民主管理委员会,并向广大信教群众开放。寺院在恢复期间得到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如1985年政府拨款8万元作为修复寺院的启动经费,后来落实宗教政策向寺院拔专款20万元,200口年政府又向寺院捐赠1万元。由于拉孜曲德寺在经济上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资助,现在寺院的各项修复工程基本完成,而且由寺院统一盖建了僧舍,每位正式僧人可以分到一套僧舍,每套三间房,一间作为佛龛室,一间作为伙房,一间作为起居室(卧室)。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去了僧人最大的个人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