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人物 >>

甘丹颇章建立前后的五世达赖喇嘛(4)

分享到:

  在运筹攻打藏巴汗之初,为了保证五世达赖喇嘛的安全,固始汗两次以弘扬佛法的名义邀请五世达赖喇嘛去蒙古地方,都因索南热丹和藏巴汗的阻挠而未果。此次他的进军目标为后藏,为确保四世班禅的安全,他写信给五世达赖喇嘛,以大王妃上了年纪不能到后藏朝拜为名,要求五世达赖喇嘛将四世班禅接到前藏。五世达赖喇嘛按此口径派噶居益希嘉措去迎请四世班禅。固始汗和格鲁派的活动引起了藏巴汗的高度警觉。当班禅行至仁蚌地方时,固始汗没有回青海的消息由达垅寺的喇嘛报告给了藏巴汗,四世班禅被迫暂时留在喀日丁地方。

  在固始汗开始进军后藏后,格鲁派中的以索南热丹为首的主战派给予了多方积极配合。固始汗到达达木卜后,索南热丹赶往军营,同固始汗对战争作了统一部署。为解固始汗的后顾之忧,将他的两个王妃接到拉萨,并留下达东乃充当固始汗军队的向导,领兵直趋后藏。同时,还派色布饶丹担任军需官,为蒙古军队供应粮草。他还动员了很多格鲁派僧人去一前后藏各地广泛联络各地方首领和各大寺院僧人,组织地方联军在各地配合固始汗的军队,分化、拉拢了许多倾向藏巴汗的地方首领支持格鲁派。当战事吃紧时,索南热丹还亲自组织哲蚌寺和色拉寺的青壮年僧人及寺属庄园所辖武装攻打东噶宗,并逼迫德庆宗、乃乌宗等地的守军投降。

  与主战派不同,五世达赖喇嘛在战事刚开始时一直是:处于被动的配合,以便根据战事的发展决定进退。只是当战争进入关键时刻,格鲁派已无退路时,才一改初衷,下决心配合固始汗消灭藏巴汗。在固始汗的军队进攻日喀则时遭到了藏巴汗的顽强抵抗。藏巴汗调集了所有守军固守,使蒙古军队久攻不下,给养接济困难。面对这一局面,一向强硬的索南热丹束手无策,只好请求五世达赖喇嘛出面调停。他说:“我原来以为固始汗所到之处,敌方会闻风归附。现在军队损失不少,出乎意料。目前只有你去后藏进行调停,似乎比较合适。”(阿旺罗桑嘉措,175-176页)此时的五世达赖喇嘛临危不乱,他首先斥责索南热丹说:“我对你向来是和颜悦色的,从未说过一句粗话,但是这次确实搅乱了我的心神。我说与后藏人为敌只有吃亏,不会占到便宜。对这些劝告你不乐意也听不进去(阿旺罗桑嘉措,175-176页)”。接着,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现在人们都耳闻目睹我们甘丹颇章背叛了藏巴汗,而且派达东巴(即达东乃)领着蒙古军队去攻打后藏,这叫我怎么出面调停呢?藏巴汗君臣老谋深算,就算一时高兴接受了调解,也会在蒙古兵回去后进行报复(阿旺罗桑嘉措,175-176页)”。此时他终于放弃了同藏巴汗和解的打算,下决心打下去。他鼓励索南热丹说:“从固始汗来信使说他将进兵后藏的时候起,就应下定决心要与后藏打仗,不能脚踩两只船。只有从教法和世间法两方面去尽力。不论胜败如何,我们再不能在藏巴汗统治下生活,这是肯定无疑的。”(阿旺罗桑嘉措,175-176页)五世达赖喇嘛果断而坚定的态度促使索南热丹继续组织战斗,最终导致了格鲁派的胜利。

  藏巴汗在固始汗蒙古军队和格鲁派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许多宗城失守,固始汗的军队已逼近日喀则。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主动提出和解。他多次致函四世班禅、达垅夏仲和嘉察仲巴,请求他们充当调解人。此时他已经把五世达赖喇嘛看成是“魔鬼的元凶”,排除在调解人之外。藏巴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在四世班禅的调解下接受固始汗的条件,在固始汗面前认罪投降。五世达赖喇嘛得知藏巴汗投降的消息后,同固始汗互相献礼祝贺。在如何处理藏巴汗的问题上,五世达赖喇嘛从稳定西藏的大局出发,和固始汗达成共识,决定赐给藏巴汗少量的庄园,以度晚年。但此时支持藏巴汗和噶玛噶居派的一些地方贵族在后藏地区不断发动叛乱,并企图营救藏巴汗,为铲除动乱的根源,固始汗不得不下决心处死藏巴汗。

  至1642年初,西藏的局势渐趋稳定。在五世达赖喇嘛开始思考西藏将何去何从时,固始汗已将西藏的善后事宜做了周密部署。1642年3月,固始汗派达东仲尼迎请五世达赖喇嘛到后藏日喀则,固始汗亲自到德庆地方迎接。在日喀则,“汗王宣布将包括日喀则在内的西藏十三万户全部献给我”。(阿旺罗桑嘉措,185页)当时,所谓西藏十三万户已经名存实亡,固始汗不过是借此表示他对五世达赖喇嘛的尊崇,以便利用同格鲁派的结合使自己在西藏统治合法化。五世达赖喇嘛审时度势,认为在大局刚刚稳定的情况下,以格鲁派自身的实力,还不足以左右西藏局势,“在西藏这块土地上如果有一个领袖,时局才会安定,萨迦、噶举、宁玛等其他教派四分五裂的局面才可能有所改观”。(阿旺罗桑嘉措,185页)因此他当即表示:“根据汗王的善良秉性,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表明他这样做是为了消除暂时的违碍或者为了以后的利益,因此这真是恩重如山,永世难以报答。”(阿旺罗桑嘉措,185页)由此,避免了西藏地方再次陷入动荡和危机。西藏社会也因此步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清)阿旺罗桑嘉措著:《五世达赖喇嘛传》,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2、智观巴·贡却丹巴饶吉:《安多政教史》,吴均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
3、杜齐:《西藏中世纪史》,李有义、邓锐龄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