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月称是公元7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现学派的著名论师,在印度中观学派历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他的学说对于印度后期大乘佛教,以及我国藏传佛教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藏传佛教把他的中观学说看成是代表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石,而且指定他的代表作《入中论》为格鲁派学僧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在各寺院中一直传习不绝。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月称的生平、著作和他对中观学派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入中论》的先行研究、梵文佚文等相关情况。
[关键词] 月称;入中论;中观学派
[中图分类号] B949.935+B9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06)02-0227-10
一、月称的生平与著作
月称(Cadrakirti,600-650)是公元7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著名学者,也是印度中期中观二学派之一应成中观派的代表。由于他重新振兴了大乘佛教理论奠基者龙树的中观学说,并以忠实继承龙树的中观正见而著称,故被尊为龙树中观思想的正统继承人之一,在印度中观学派发展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往往将他与龙树、提婆相提并论。例如后期中观派之中观纲要书《中观宝灯论》(Madhyamakaratnapradipa)一开头就“敬礼龙树、提婆、月称三师”。他的学产不仅对印度后期中观学派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我国的藏传佛教也十分盛行。月称的学说传入西藏相当完整,他的著作几乎都被藏译过来。最早把他的学说介绍到藏地的阿底峡(Atisa,982-1054)尊者,由于西藏佛教崇尚中观又重视实修,所以对月称很崇拜。尤其是中兴西藏佛教的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tson-kha-pa,1357-1419)更是极力弘扬月称学说,称赞月称的中观见才是龙树的正见。在他的著作中引用月称的论据随处可见,并指定月称的代表作《入中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然而,月称虽在印度中观学派以及西藏佛教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但对于汉传佛教来说,月称的名称却非常陌生。他所有的著作在古代从未被汉译过来,他的学说更是无人知晓,甚至连他的名字在汉文资料中都未见提及。到了近代,法尊法师(1902-1980)才把月称的学说介绍到汉地来并加以大力宣扬,曾一度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未能形成研究的热潮,影响甚微。在现今的汉传佛教界中不知月称为何人大有人在,更谈不上对他学说的全面研究和了解。因此,本文试通过对他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入中论》的先行研究情况等方面作一考察,使人们对他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关于月称的生平事迹,在现有的印度资料中十分奇缺,汉文资料中更是只字未提,只有在藏文资料中保存了一些记录。藏文资料中的记载也不是很详细,据布敦(Buston,1290-1364)《佛教史》和多罗那他(Taranaths,1573-1616)《印度佛教史》所传,他出生于南印度萨曼陀(Samanta)地方,是婆罗门族,从小聪明好学,精通世间学问。出家后,从清辨(Bhavaviveka,500-570)的诸弟子,不家佛护(Buddhapalita,470-540)的弟子莲花觉(Kamalabuddhi)等人学习龙树的中观学六,成为学者中的大学者,后来担任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陀寺(Nalanda)的住持,大弘龙树学说,发扬余纬度护宗风。期间与瑜伽唯识派的月官(Candragomi)进行了长达7年的辩论。后在南方弘扬佛法,兴建寺庙,最后逝于摩藩伽山(Manubhamga)。此外,还传说他修习怛特罗(Tantra)有成,达到了能从画牛挤乳、手入石柱、穿行墙壁等神奇的秘术。在藏文资料中除了以上这些信息外,再无更有价值的记录。不过,他的著作在西藏大藏经中保存着很多,若包括密宗方面的著作在内,将近20部,分别被收录在中观部和密疏部中。其中,中观部有11部,密疏部有8部,以下重点介绍一下中观部的著作情况。
1、《根本中论注·明句论》(Mulamadhyamakavrtti-prasannapada nama)(No.3860)
2、《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广注》(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ataka-tika)(No.3865)
3、《六十如理论注》(Yuktisastika vrtti)(No.3864)
4、《空性七十论注》(sunyatasaptati-vrtti)(No.3867)
5、《入中论颂》(Madhyamakavtarakarika nama)(PTP.5261)
6、《入中论》(Madhyamakavatara-nama)(NO.3861)
7、《入中论释》(Madhyamakavatarabhasya-nama)(NO.3862)
8、《入中观般若论》(Madhyamakaprajnavatara-nama)(NO.3863)
9、《五蕴论》(pancaskandhaprakarana)(NO.3866)
10、《三归依七十论》(Trisarana[-gamana-]saptati)(NO.3971)
11、《三归依七十颂》(Trisarana[-gamana-]saptati)(NO.4564)
在这11部观论书中,前4部是属于注释方面的著作,后7部是他自撰的著作。首先,第1部是对龙树《根本中论颂》的注释,也是众多《中论》注释书中,现存惟一的一部梵文原典。该梵文本19世纪末在尼泊尔被英国公使荷德生(B.H.Hodgson,1800-1894)发现,由于月称作注时,把龙树的《中观论颂》原文也夹抄在此论中,所以此论的发现不仅是研究月称学说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龙树思想最原始的资料,备受世界佛教学者注目,在欧洲一时掀起了研究中观学的热潮。特别是1913年该梵文原典由比利时佛教学者普山(Loui di la vallee poussin)博士校订出版后,被译成英、德、法、日等多国语言,成为世界佛教学者研究大乘佛教必读的一部论著。在日本若包括部分翻译在内,有10多种日文译本。这部7世纪的月称《中论注》梵文本的出现,奠定了近代中观学研究新的里程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论梵文本的发现已过去一个多世纪了,中国佛教界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反应,至今还未有中文译本。今后,对此论的翻译研究是中国佛教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课题。第2部是对龙树的新传弟子提婆《四百论颂》(Catuhsatakasastra-karika)所作注解。有关《四百论》的注释传到汉地,先后有世亲和护法的两个注,但都不完整。月称的这部是现存惟一最完善的《四百论》注释书。故被世界佛教学者认为是研究中观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现有梵文原典的断片流行已校订出版,而且对其中某些章节也进行了解读研究。第3部《六十颂如理论注》是现存惟一的一部对龙树《六十颂如理论》(Yuktisastika-karika)所作的注释,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不过,此书的藏译本可能是古译,有些地方译文艰涩难懂,并不是一个善译本。山口益著有《龙树造六十颂如理论的注释研究》对此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瓜生津隆真也把它由藏译日,被收在《大乘佛典》《龙树论集》中。《六十颂如理论》的汉译本是宋代施护所译,只有颂文没有注释。第4部《空性七十论注》也是注解龙树《空性七十偈》(sunyatasaptati-karika)的注释书。山口益有《龙树造七十空性论的文献学研究》论文,从文献学角度对此论作详细的考察和研究,此外,瓜生津隆真也把龙树地此论所作的自注由藏译日。第5、6部是《入中论》的偈颂,属同本异译。据日本不小川一乘博士研究指出,这第5部的藏译本不如第6部理想、完善,也许由于这个原因,北京版《西藏大藏经》虽然把这两部书都收录进来,但德格版却做了取舍只收录限第6部。这里顺便提一下,这第6部与第l部以及第7部都是由巴曹日称(ni—magrags)译出,再由他自己和金铠(kanakaVarman)两人进行校对而成,因此,第7和第6部的藏文译语基本一致。特别是巴曹日称作为中观论书,尤其是月称著作的翻译者、校订者是最具权威的专家。关于第7部,后面将作详细说明,此处从略。第8部惟有藏译本,无梵汉本。全论是由7个音节组成一句的偈颂体,共有77句。论名虽然也冠以“Madhyamaka-aVatara”,但与《入中论》没有直接关系。内容主要是解说中观般若思想的能所否定以及作为一切法空的空观特征等。在月称的众多著作中,此论似乎不太被重视,至今未有学者对它进行研究。第9部《五蕴论》也只有藏译本,无梵汉本。内容主要是从中观立场来解说一切法(五蕴)的一部论著,是研究中观学派对阿毗昙佛教看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山口益对其中的部分内容作过译注研究⑧。第10、ll部是同一部书的两个版本,译者也是同一个人。全书也是偈颂体,由7个音节组成一句,共272句,相当于68偈。内容主要是从中观立场来说明归依的次第、方法和必要性以及修习的程序。首先对所归依的佛进行赞叹,其次对所归依的法指出是缘起性空的真实存在,最后提出修习大乘菩萨道的实践者应行十波罗蜜行才能证得正等觉地(佛位)。小川一乘对此论作过研究,发表了《月称造三归依七十管见》一文⑨,对中观派的信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