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从关帝庙到格萨尔拉康(2)

分享到:

  “加央拉康”(’jam—dbyangs lha—khang)是磨盘山关帝庙的一大组成部分,即文殊殿,其建筑风格与关帝殿基本相同(为汉式建筑)。登上门口六级台阶,通过一个宽约1.85米的门廊,便会进入宽约5.93米、进深1.9米的佛堂,这儿主供文殊菩萨,两边塑有恰那多吉、四臂观音、龙树菩萨等四尊塑像。庙中塑像均毁于“文革”,现庙内塑像重塑于80年代初。

  2、帕玛日关帝庙的祭祀情况

  对神灵的信仰主要体现在对神灵的祭祀活动之中。祭祀活动多种多样。其中从祭祀场所来看,有庙祭、家祭、野祭。关公信仰主要是以庙祭为主,在时间上又有固定性与临时性之分。固定性的如:朔生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举行)、春秋祭、神诞祭(5月13日关公诞生之日)等。临时性的祭祀活动即指遇到久病不愈、久旱不雨、或遇战事、或吉凶诸事所进行的临时性的祭拜活动。

  据功德林寺现任主管益西强巴先生及有关人士介绍,帕玛日关帝庙过去的祭祀活动除了5月13日的固定性祭拜(即神诞祭)外,一般还是以信徒临时祭拜为主。祭拜者主要是清朝驻藏官兵、清朝驻藏大臣衙门的官员及随行人员、商人等。他们多为汉族,还有一些满族、纳西族以及他们的后代,当地的藏族为数居少。人们信奉关帝,关帝庙自然而然就成了安抚人们心灵的圣地。祈福、祛病、消灾、避祸、求官、佑安等强烈的世俗要求使得帕玛日关帝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如今的“帕玛日关帝庙”完全没有了自己固定的祭日。作为功德林寺的下属寺,它的祭日已同化为藏传佛教的祭日。即便是在藏传佛教盛大节日的这一天,地处转经道附近的“帕玛日关帝庙”香火依旧清淡。一般来讲,人们进庙后,除点酥油灯、磕头之外,往往都要面向“关帝”(今格萨尔王)求神签以卜自己的心事。前来求签问卜者在完成必要的仪式(如给“关帝”上香点灯,跪拜祈祷)后,就可以拿起签筒,双手前后摇动,等一根有效签摇落后拾起,按其标号,查阅占卜书中的相关条目,就可得到所问之事的答案。如果求卜者不识藏文,则由本庙中的僧人代为解释,问卦者则自愿供奉钱物作为酬金。当今在不多的朝拜者中,汉藏皆有,朝拜的方式也是汉藏相杂。案前供酥油灯、净水碗、青稞酒,以及在庭院中建置煨桑炉,都是藏民族最为传统而又普遍的祭神拜佛方式。而案前的签筒、抽签方式、庙内跪拜的方式,则又为汉地风格。

  二、帕玛日关帝庙的建立

  关帝庙又称“帝君庙”或“武庙”,是三国蜀汉大将关羽死后,人们为其修建的神祠。元代以前多称武庙、关公庙,明清之后多称关帝庙。最早的关帝庙建于何时,今天已难以考证,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关帝庙作为关公信仰的活动中心和舞台,是伴随着关公信仰的产生而出现的。关公信仰“形成于南北朝至唐代,发展于宋之时期,盛行于明代,至清代而达到顶峰”。⑤帕玛日关帝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关公信仰的顶峰期。

  1、帕玛日关帝庙的建庙背景

  从前面关羽的有关内容看出,从三国时期到清代,关羽由最初的将军到侯,到王,到帝,步步升级。从东汉起,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封赐,说明关公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明代是关公信仰的盛行期,首次将关羽封为帝(三界伏魔大帝),使关羽成了一位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的高级神灵。而到了清代,关羽的地位已经超过了人间帝王,这时对关羽的顶礼膜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不仅与清政府的大力提倡有关,与关公的神职有关,更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有关。

  第一、清朝关羽崇拜的鼎盛与《三国演义》有关

  清人王嵩儒认为:清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故据说崇拜关羽不论是清世祖努尔哈赤,还是其继承人皇太极,都好看《三国演义》。⑥《三国演义》曾被清朝统治者奉为政治、军事教科书,作为书中主要角色之一的关羽由此更为人们所了解。

  第二、清朝关羽崇拜的极盛与清政府的大力提倡有关

  (1)清政府大力提倡关帝信仰的具体表现。

  首先,历朝不断对关公进行加封,以抬高其地位。清世祖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年间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年间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道光年间又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最后关羽的封号竟陆续加成了“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关圣大帝”。清政府每渡过一次难关,都要加封关羽,对关羽的推崇超过了历代。不仅如此,雍正四年(1726年)还追封关羽的曾祖、祖父、父亲为公爵;咸丰五年(1855年),又封曾祖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对关羽祖先的封爵使关公家族成了神的家族。这无疑推动了关公信仰在社会上的进一步昌盛。其次,清朝把祭祀关公正式列入国家祀典之“中祀”。“清初定制,凡祭三等;圆丘、方泽、祈谷、社稷为大祀;天神、地祗、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先医等庙、贤良、昭忠等词为群祀”。“咸丰时,改关圣、文昌为中祀”。⑦第三,重修广建关帝庙。由于清政府的大力提倡,使得关帝庙遍及天下,关帝庙的修建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难怪乔桂庭在《修志有感》中⑧发出了“中原有地皆修祀,故土无人不荐香,可叹孙曹甘僭窃,何如忠义万年芳”的感慨。不仅如此,连不属汉文化圈的藏区也建造了不少关帝庙。正如洪亮吉在《天山客话》中所说的:“塞外虽二三家,必有关帝庙”。另外关帝庙在清代还得到了官府扶持。各地关帝庙均由官府“月给香供银”或“给香供地”,这无疑对关公崇拜在经济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2)清政府大力提倡关公崇拜的原因。

  在历史上,关羽被视为“忠”的代表。“忠”在封建社会的最高意义便是忠君,即保持对皇权的绝对服从,这是封建统治的根本。满族入主中原后,面对的是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汉民族。怎样顺利地加以统治,这是满族统治者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为了使汉人真正从内心深处拥护清王朝,与清朝廷齐心合力,就必需树起汉文化儒家传统的“忠”字大旗。而封赐、神化关羽,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关羽是汉族人,在汉民族中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形象易被汉族官僚、民众所接受;另一方面,经历代统治阶级的封赐,以及《三国演义》在社会上的流传,关羽已成为“忠义”的化身,可以借关公之力,宣扬忠君思想,以教化民众对朝廷忠诚,将人们束缚在忠君思想中,以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其次,借助神威保护国家。清政府极力推崇关羽,与清代频繁的战事有关。满族先民是生活于东北边陲的马背民族,统一东北入主中原靠的是骁勇的八旗军队。入主中原后,战事频繁,使清政府认识到“征讨之举,所关事重”,⑨是“定国安民以成大业”的根本。因此,军队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与存亡。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就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它不仅能够凝聚军心、鼓舞士气,而且又能够强化将领、士卒的忠义之心。于是清政府又将关羽尊奉为所向无敌的“战神”。战前、战后都予以祭拜。据说“有清入关,战时(关羽)每显灵助战,以后遇有战役显应,则必加封号,祀典渐隆”。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