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业课程和教学方法
三大寺的教学虽则基本上偏重自学和个别的指导,但寺院对一个贝恰哇的学业课程却有一个总的规定,就是每个贝恰哇必须修完下面的五部大论,才算是学业完毕,这五部大论是:释量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经和对法藏论。这五部大论是所有黄教寺院一致的必修科。拉萨三大寺对这几门必修科所用的教材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学习每部大论时,应当阅读哪几个注疏和参考书籍,则不但三大寺互不相同,就在同一寺院内的各扎仓之间亦不致。关于这五部大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简短地介绍如下:
一、释量论。黄教寺院既用因明为训练思维和切磋经义的方法,所以释量论一书便被列为三大寺的首要教程。这书是印度的法称大师所著,是为阐释陈那大师的集量论的。全论共分4品,解释因明的各种要义。如果我们用普通的话来解释因明一般的要义的话,可以分成8种。前4种要义是鉴别什么是正确的感情认识(真现量),什么是正确的感性认识(似现量);什么是正确的理论认识(真比量),和什么不是正确的理论认识(似比量)。以上是关于如何认识真理的4种要义。后4种要义是:如何才是正确地建立自已的见地(真能立),如何是不正确地建立自己的见地(似能立),如何是正确地击破别人的错误(真能破),和如何是不正确地击破别人的错误(似能破)。以上是关于如何教人认识真理的4种要义。学习这一课程大致需要2年的时间。
二、现观庄严论。印度慈氏大师原著。全书共分8品,其宗旨是阐明大般若经的经义。前3品解释境,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后4品解释行,是说明一个佛教徒获得解脱时,应如何地实践。最后1品解释果,即讲一个佛教徒所能获得的成果。这是一部阐述如何求得佛教上所谓解脱的步骤的论著。学习这一课程需时2年。
三、入中论。这是印度的月称大师为阐明龙树大师的中观论所著的入门要津。中观、唯识是佛教理论上的两大宗派,中观又是黄教立宗的主见。宗喀巴对中观发挥的理论被认为是具有创造性的贡献,黄教认为只有他们才得到中观的正见,非其他教派所能媲美。入中论一书共分10品,从一个佛教信徒发菩提心起,一直到获得佛果功德为止。学习时间大约2年。
四、戒经。这是印度功德光大师所作。全书可分为两部分,解释佛教徒所受的戒律的十七事。这十七事又可概括为3科:即一是在未得戒时,应如休得戒;二是在既得戒后,应如何守护;三是若有违犯时,应如何遵律还净。修习这一课程大约须时5年。
五、对法藏论(或俱舍论)。印度世亲大师著。全书共分8品,从人世间说起,说到佛教轮回的因果次第,以及解脱的方法和次第。这书对小乘佛教思想叙出了一个总的概念,藏文译称为“佐”,意即库藏。修习此一课程没有一定的年限。
佛教理论是一门很深奥专门的学识,其中的很多词汇都有其特殊的涵义,有的还难以用日常语言来传达。上文的介绍只不过帮助我们获得一个最简略的影象而已。现在再把黄教寺院用以训练思维的辩论教学法,稍稍地说明一下。三大寺的辩论大体上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当贾夏。意思是立宗,即由一人答辩,由一人或几个人来问难。这种辩论的特色是答辩人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即使辩论的题目亦得由问难人临时提出,提问题的在把问题叙明之后,便照因明学的三支体系(包括宗、因喻)的推理,推演下去,反复询问,以考验对方的认识和推论是否正确。在辩论时,问难者必须把每句问话陈述清楚,安排到让对方只用一个“是”或“否”,或极简单的答语,就可以答复完毕。同时答辩人亦一般地只限于答复问话,既不发挥,亦不反驳,除非有约对必要时可作较长的说明之外,答复得愈简单明了愈好。
依照三大寺的传统,答辩者都是盘膝而坐,态度要镇静安详,问难者都是站着问话,有时候他拍掌高叫,舞动念珠,姿态非常生动,这种方式的辩论既可由一人问难到底,亦可由几个轮流问难,但答辩人只是一个。问难的内容当然限于前文提过的五部大论,有时也可指定一部大论,或一部大论中的某一部分为范围。熟背经典原文是最重要的。往往在争辩中的某方正确地引用了一段经文,会对整个辩论起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种辩论方式名为磋朗,这种辩论限于两人。他们相对而立,先由甲方问难乙方,这时乙方只许回答,不许反驳;等告一段落后,再由乙方问难甲方,甲方亦只许回答,不许驳。可是举行这种方式的辩论,往往较为隆重,远不如当贾夏的普遍。例如三大寺用以考核僧员成绩的考试,就都采用当贾夏的方式,而不用磋朗。
五、学习生活学期和假期
贝恰哇在升入正班之后,基本上仍旧跟他的导师学习,但每日上下午有两次集体课他应当参加。上午的一次是在全寺性的早殿之后,凡贝恰哇都应当聚集到本扎仓的露天教学场地去,按各级指定的地点集合,席地而坐,等候上课。这个露天教学场地名为却拉,便是内地寺院的法园,它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扎仓的较为适中的地点。这是一片较大的广场,有树木,并有一个讲坛。上课的时候,有扎仓的格古和手执木棍的助手们来巡视,维持秩序。在上课时间有两种活动。一种是授课,即堪布传授经典,但这不是经常有的事。在有的时候,等堪布升坛,盘膝坐定之后,各级的贝恰哇便依次集体地伏跪在他的面前。听他传经。这样传经的时间,极为短促,大致几分钟即完毕。每次,他只用极低的声音,对某段经义提纲挈领地作几句说明之后,即挥手退课。然后由下一级的僧员来照样听课,如此一级级地分班讲授。在没有传经和不听讲授的时候,僧员们便自己组织起来学习辩论,这就是第二种活动。于是由两三人在一起,或五六人在一起,用当贾夏的方式互相问难,直到晌午时候才散,各回康村。大致在下午5时左右,还有一次却拉,贝恰哇又都集合在法园内读经,同时学习辩论,直到夜间八九时才散课,各回康村去自修或安息。
以上是一个普通贝恰哇的日常课目和作息时间。一般地说,寺院对每个贝恰哇是否旷课,学习是否努力,督促并不是太严的。有的贝恰哇,特别是活佛,在上课时是愿意留在康村里跟导师学习或自修,亦可以得到准许。
三大寺的学年制,亦像一般学校的学年制似的可以分成两个学期,大致从每年藏历一月底或二月初开始,到藏历六月中为止是一个学期。这个学期,除了在二月中下旬照例有在拉萨举行的十二日磋却法会之外,又中分为4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完毕时,几乎都有一个短短的休假。等到藏历六月时,三大寺一律有一个半月长的假期,名为群苍钦波,意思就是大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