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苯教灵魂观在拉卜楞的遗存

分享到: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拉卜楞藏区灵魂观念相关事象的描述与分析,从对灵魂的认识、对灵魂的崇拜两大方面入手,在本地区中存在的灵魂观念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认为这一古老而传统的灵魂观念属于苯教文化的遗留,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由灵魂观念产生了众多对灵魂的崇拜、祭祀方法和禁忌习俗。

  [关键词]苯教;灵魂;拉卜楞;遗存

  [中国图书分类号]B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4)-04-046-06

  拉卜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就藏族的组成即从历史角度而言,既有当地的土著民族,又有历代从西藏东迁到这里的屯边军户,历史上由吐蕃长期管辖。作为藏族的一个主要居住区,古老的苯教文化在这里广泛传播,且根深蒂固,所以,春种秋收、婚丧嫁娶无不受其诸多仪轨的影响和制约。这一影响反映在拉卜楞藏区僧俗民众的宗教和生活中,不但显得丰富多彩,而且表现出了其永久的生命力。诸如白色祟尚、单数崇尚以及动物(犬、牛等)、神灵(地神、灶神、山神等)崇拜等。本文所谈“灵魂”观念也是现存在本地区的一种苯教文化现象。在写作本文时,我们不能回避的一点是,在拉卜楞藏区这一宗教文化现象中,其仪轨既有苯教的也有佛教的,但是,追究其渊源,本文认为还是苯教文化遗留的产物。

  一、对灵魂的认识

  藏族的原始宗教曾在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领域中享有崇高地位,而拉卜楞藏区由于其地域特殊和受中原文化影响,苯教功能主要表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之内,这是宗教文化在拉卜楞藏区发展的一大特色。但苯教文化的许多观念、认识与藏传佛教文化相融汇,使二者相互纠缠,最终佛苯合二为一,成亦苯亦佛现象。

  (一)永恒不灭 灵魂在拉卜楞藏语中称为“拉”,人们认为,它作为人身的一部分独立于人的肉体之外而存在;无论是死了的人,还是活着的人都有灵魂的认识,是人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悟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22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苯教经典中认为:灵魂与肉体互为依存,它们之间有一种说不清、摸不透的距离;倘若灵魂离开这段距离,那么,人就会得病患难;肉体可以死亡,而灵魂永远存在,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间——阴间。这就是拉卜楞藏区原始的灵魂不灭说,这一崇拜实质上是祖先崇拜、人类自身崇拜。我们认为,有些是由古老的图腾崇拜演化而来的,如藏族图腾崇拜中的“猕猴变人”、牦牛图腾等;当初因被认为是与人类有血缘关系,故当作祖先加以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与图腾崇拜完全不同的另一崇拜——祖先崇拜。对于信仰苯教灵魂论的拉卜楞藏区的人们而言,他们不但相信人有灵魂,万物也有灵魂。不仅如此,更坚信灵魂永恒不灭。

  拉卜楞藏区的原始宗教信仰具有全民性质,这种全民性,取决于人们共同的思想和信仰——万物有灵。“万物有灵”不但是原始人类的世界观,也是原始宗教产生的思想和哲学基础。对此,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指出:“万物有灵论的各种概念的产生都是由于人的天性,不过这些概念的发展和它们对于人的社会行为所发生的影响,归根到底都是经济关系决定的。”拉卜楞地区的信教群众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人、动植物、无生物都有灵魂,这绝不是一个人的信仰;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有灵魂,死后他的灵魂仍然存在。人们以自身的存在为标准去观察自然界,认为自然界的动植物及其他事物也都与人一样,存在着灵魂。如果一个人死后,灵魂便离开了身体,这种游离存在的灵魂即可成神,也可成鬼;人虽然死了,但其灵魂仍然在保护着这个部落、氏族和家庭,以免遭受到外敌的侵害。这一习俗文化的形成从客观上讲离不开地理环境的隔绝、特殊、艰苦等多种因素,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下,才使得这一民族宗教习俗、民族心理得以形成、发展和经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延续传承。虽然藏传佛教只讲“南泻”,即“识”,而不讲灵魂,而且在主要经典中也没有有关“灵魂”的记载,但这一概念在拉卜楞信徒的意识中其意义是等同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肉体的死亡,而非精神之死亡,非生命之终结,人的肉体只不过是个“外壳”,是不朽灵魂的物质外衣;人的精神永恒不灭,肉体是披在精神上的临时外衣,只有内在的灵魂才是根本性的。人们认为,人死后到转生期间为“中阴阶段”,中阴又称中有,时间最长为七七四十九天。据说,系着中阴境域而不上进的亡灵,其滞留时间会更长,在这种情况下,诵经和做法事是处于中阴境界的重要途经。苯教的这些形形色色的灵魂不灭、鬼神灵怪等观念根植于拉卜楞地区。因此,灵魂、鬼神等观念在拉卜楞藏区的民众中不但不陌生,而且极熟识亲切。可以说,上至高僧大德下至黎民百姓,或是佛教各宗派以及苯教徒都能接受。正如丹珠昂奔先生所说“在这一点上民族的文化形态起了重要作用,信仰的理论基础统一,谁也不会怀疑,前世活佛死后他的灵魂照样可以转生。于是同一灵魂在不同的生命上反复出现着”。由于这一习俗有共同性、日常性、综合性等特点,因而,这一民俗在民族成员的个体行为向具有民族特点的行为模式的形成上又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脱离肉体 恩格斯指出:“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发生变革,这就是说,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40页)由此,我们认为,以前由于低下的社会制度、生产力,加之神秘莫测的自然界,促使原始社会民众开始进行造神的运动,于是神无处不显、无处不在。随着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藏族先民们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而产生了灵魂存在说。认为人既有肉体也具有灵魂(有学者称这种灵魂为自身神),这种灵魂是可脱离肉体的;一旦离身,它的力量会比在人身上的更大,可寄托在其他动物和没有生命的植物上,比如寄魂牛、寄魂树、寄魂山石等。人们深信,这种灵魂只要有了寄托外壳,不但人本身生命有了依靠,得到了保障,而且那些被寄托上人的灵魂的动物,还可产生超自然的力量或是神力;动物可以上天入地,来去自如,物体也可得以生命,威力无穷。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史诗《格萨尔》中多有记述。在此,笔者之所以要提及《格萨尔》,是因为她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一部“百科全书”,而且是藏族文化的一部思想史,其哲学思想观念既有苯教的,又有佛教的。尤其是书中提及的诸多民俗、仪式等内容,是我们今天研究拉卜楞地区文化产生、发展和传承演变的最佳参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