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苯教灵魂观在拉卜楞的遗存(4)

分享到:

  在许多藏文史书中都提及“赞神”,从字面意义上讲,赞神的“赞”是“雄强”或“强暴”之意,顾名思义,它就是一种本性很凶的神灵,有地赞、天赞、岩赞之分。拉卜楞地区的人们认为它又与灵魂有关,许多冤死的灵魂可变为赞神,形象属于红色,住处也是红色的山或悬崖。所以,拉卜楞藏区祭祀灵魂的另一种方式就是祭祀山神,当然,这里的灵魂指在世人的灵魂,并非指亡灵。准确地讲,藏语中没有“山神”这个名词,汉语中的“山神”应是藏语中对山神多种不同称谓之总称。拉卜楞藏区对山神的不同称呼是:地方神、生神,这里的“生神”就是人们崇拜且与灵魂有关的山神。家中孩子出生后,家人(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就要去本地区或本村公认的圣山上插箭、煨桑,意示在这“生神”管辖的范围内又多了一位敬奉它的生命,今天将孩子灵魂寄托于山神,让神保佑孩儿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因此,在拉卜楞,魂山、魂湖、魂树、魂石等层出不穷,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人们认为,人的命、魂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与一定的、永恒不变的自然物结为共同体,这样才能保证肉体与灵魂的永不分离,才能保证生命长住。

  (三)禁忌 在拉卜楞,当一个人病危时就有许多讲究,首先要在大门上插几枝柏树枝或者门前煨起牛粪火,意示忌门,别人不可随便进入;人临死时要满足他(她)的各种要求,如想吃的食物、想见的亲人等,这样死后灵魂可无忧无虑地离开家而进入“三善趣”,否则,灵魂会因留恋现实中的物或人,在家中游荡甚至变成恶鬼来危害家庭。当然,这一做法也含有亲人间的感情色彩。当老人谢世后,期间,家庭虽然被悲哀笼罩,但却没有人会嚎陶大哭,绝对忌讳大声泣哭。这是因为,亡者灵魂听到亲人哭声后会留念亲人和人世而耽误上路。亡者头前方点然的酥油灯必须保持7天不灭,认为灯之光明可引死者灵魂很快投胎转世;7天内必须将亡者尸体送葬,因为人们深信,人死后到转生期间第一个7天非常重要,在家停尸超过7天也会耽误亡者灵魂的转世。其后,家属在49天内禁忌男性理发、女性梳头,并要取掉身上的所有饰物;忌讳参加任何娱乐活动,意示哀悼。另外,在拉卜楞还有一个传统或别人认为是很奇特的习俗:当某人离开人世后,他(她)的名字如同肉体一样一起消失,不复存在,随同灵魂升入了天堂。无论谁、无论在什么场所都不允许再次提起亡者的名字,否则,就是冒犯了亡者的在天之灵,会受到众人的谴责。若村内某个活着的人其名与亡者名字相同,这个人会主动将名改换。若不得不提起亡者名时,将男性称为“德哇坚波”或“尕旦波”,将女性称为“德哇坚玛”或“尕旦玛”。从人们的信仰观念讲,这一禁忌或称仪礼是让亡者灵魂尽快找到归宿而不留恋人世、亲人。另外,提起逝者名字无疑会令其家人伤心,这也与情感有关。凡此种种,表现出了拉卜楞藏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古老的苯教文化在这一地区的遗存,同时也反映出了人们之间互助互利、互尊互帮、内聚亲和的民族传统美德。

  综上所述,拉卜楞藏区的广大信教民众不但认为灵魂永存、灵魂不灭,而且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从这一古老传统的灵魂观念中又产生了众多对灵魂的崇拜、祭祀方法和禁忌习俗,人们在出生、生活、死亡、转世……的认识规律中循环实现着永无止境的生命轮回。[特邀编辑 夏格旺堆]

注释:

①天葬相传起源于11世纪,当时有位著名的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在西藏弘法,他大力提倡这种方法,并且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

参考书目:

[1]吴伟、降边嘉措编《格萨尔王全传》,宝文堂书店1987年9月版。

[2]丹珠昂奔:《藏族的神灵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6月版。

[3]才让:《藏传佛教的信仰与民俗》,民族出版社1999年1月版。

[4]周炜:《西藏文化的个性》,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

  [作者简介]华锐·东智,藏族,副研究员,现任职于甘肃省藏学研究所,主要从事藏族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