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佛道比较 >>

佛道之辩与佛本之争

分享到:

  每个民族均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会或多或少、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同外来文化之间总会发生碰撞、争讦乃至相互吸收、直至融合。历史上当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遭受到本土文化强有力的压制、排斥,进而销声匿迹,或者外来文化借助强力冲击传统文化,并进而消灭传统文化这两种极端的例子也绝非绝无仅有,但更多的情形则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适应,乃至相互吸收对方营养、改变自身内容、走向相互融合的道路,从而将外来文化改造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甚至取代传统文化的地位。成为新的历史阶段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就呈现出人类文化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面貌。

  佛教作为印度本土的传统文化,在公元一世纪和公元七世纪分别东传至当时中国的东汉王朝和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佛教在东传的过程中,所传播的对象均是有着强大中央集权和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国度,那么,佛教在这两大中央集权中所产生的影响又何以显现出巨大的差异?

  为论述的方便起见,我们仅从复杂的文化现象中选择汉地"准"宗教--道教同佛教的传入起至南北朝间约500年间的争讦和吐蕃本教与佛教约300年的斗争来予以考察。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东汉时,中华大地已经周、秦、西汉中央王权制达数世纪之久,特别是经过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之后,儒、墨、道、法、兵、名、农诸家学说已各成体系,中华文化蔚为大观。但至西汉武帝及其后历届帝王,虽言以崇儒为首,但此时阴阳五行,占风望角卜星,谶讳之说盛行,各种"道术"遍天下。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在东汉初年诞生。

  道教虽奉道家创始人老聃为开山鼻祖,尊其为"元始天尊",以《道德经》为圭皋,但初时的道教实为民间信仰的集成。它以道家黄老学说为核心,揉合易学、阴阳五行,中国传统天命思想,巫术占卜以及儒家伦理观念,吸收当时的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等自然科学成果拼凑而成。可以说,道教是汉地各种文化思潮蕴育而成的仅有的一种本土的"准"宗教。

  本教的产生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其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大致可以肯定在佛教传入吐蕃之前已在吐蕃盛行数世纪之久。在佛教传入吐蕃之前,它无疑是吐蕃政治文化的核心。这由以下两点可以佐证:其一,藏区最古老的象雄文化是与本教的教义和仪式紧密相联的;其二,佛教传入吐蕃之后,反对佛教的最大和唯一的势力便是本教和王室贵族势力。

  佛教传入汉地和吐蕃之后,便随之爆发了佛道之辩和佛本之争。但两者的性质和形式有诸多不同之处:第一,在汉地,佛道之辩在道教兴起、佛教传入约三个世纪后的南北朝时期才趋公开化、激烈化,而在吐蕃,佛本之争在佛教传入之初即达白热化;第二,汉地佛道之辩基本上限于二教之间,虽间或有僧、道者争取王权的支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王室是以超脱者的身份对二教优劣予以仲裁。而吐蕃的佛本之争则直接关系到王室与贵族的权利与地位;第三,汉地的佛道之争几乎全部控制在儒家学说的占统治地位的前提之下,虽间或有个别帝王以佛治国,但儒家伦理在国家和民众心目中从未从根本上削弱其统治地位。而吐蕃的佛本之争不仅是权利之争,而且是统治学说和伦理乃至法律之争;第四,当时的汉地王朝已经进入到高度封建化时代,而吐蕃王朝则处在奴隶制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