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佛道比较 >>

佛道之辩与佛本之争(3)

分享到:

  现在我们看一看公元七世纪初至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的佛本之争。

  吐蕃的佛本之争始于松赞干布即赞普位之后。松赞干布先后同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联姻,两位公主各自从家乡带来一尊佛像到吐蕃,标志着吐蕃佛教的正式传入。佛教传入之初,即遭到到本教徒的强烈反对,有些本教徒还擅改佛经为本经,松赞干布遂下令凡是私改佛经为本经的人要处以死刑。松赞干布即位时,吐蕃开始了初期的佛经翻译。因而,松赞干布时代本教和佛教的对抗以佛教略占优势而告终。

  松赞干布死后,本教势力大有抬头,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像埋在地下有两代人之久。至公元八世纪初中叶,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在赞普位)即位后,大兴佛法。710年,赤德祖赞从唐朝迎娶金城公主,汉地佛教和汉僧再度回到吐蕃。赤德祖赞还收留了由于阗,中亚和新疆一带逃亡吐蕃的西域僧人,引起贵族和本教徒的不满,终于在739年以吐蕃天花瘟疫流行为由将这些僧人驱逐出境。

  吐蕃佛本斗争的转折人物是赤松德赞。在他初即赞普位时,贵族势力和本教徒利用其年幼的机会,发动了藏族历史上第一次"禁佛运动"。赤松德赞成年以后即着力发展佛教,但在扶植、发展佛教的过程中表现了出众的策略才能。赤松德赞首先活埋了反佛代表人物马尚仲巴结,流放有赫赫战功的达札路恭至藏北,并迎请汉地僧人和印僧寂护到拉萨,但因贵族势力和本教徒的反对未果。

  寂护无力抵抗佛教的反对势力,遂返印携莲花生同至吐蕃。莲花生至吐蕃后第一件事便是修建桑耶寺,并正式为吐蕃僧人剃度出家,赤松德赞亲赴山南主持桑耶寺奠基工程,在当时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因为此时本教势力和贵族反佛势力强大,他本人迫于压力先后流放遍照护至康区,流放五名从印度修习金刚乘归来的青年。于是,赤松德赞开始使用其高超的兴佛策略:在佛本并存、表面上不偏不倚中壮大佛教的势力。

  赤松德赞依从本教徒的要求,从象雄请来本教法师香日乌金借居桑耶寺观音殿翻译本教经典《十万龙经》,一面组织汉僧和印僧在桑耶寺翻译佛教经典。在命令佛教徒为他修建一座佛塔的同时,又命令本教徒为他修建一座陵墓,而且两项工程同时在山南动工。

  赤松德赞时期的本佛并举局面一方面是形势使然,本教和拥护本教的贵族势力强大,使他不得不对本教作出若干的有时甚至是重大的让步;另一方面则是他维护佛教势力的一种策略,使佛教在佛本并存的局面中逐渐扩大势力。莲花生和赤松德赞对建桑耶寺、收取吐蕃出家人均表示出极高的热情,是因为这在形势上有利于佛教的传播和扩大佛教的影响。桑耶寺的规模远非此时吐蕃未经扩建的大、小昭寺可比,甚至可与此时未经扩建的布达拉宫、当时的雍布拉康相媲美。这显然有利于佛教同本教相抗衡。而安排乌日香金在桑耶寺翻译本经,也并非偶然,无非是使本教徒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自悲心理,迎请本教法师在桑耶寺翻译经典,更是为了使佛教徒大规模翻译佛经更加名正言顺而已。

  本佛并存的后果必然是佛教势力的壮大,并进而向本教发起挑战。事件的起因是本教徒在桑耶寺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宰杀许多牲畜作牺牲,引起佛教徒的强烈抗议。他们对赤松德赞说:一地不容两教,如不废本,我们全体僧人便离开吐蕃。这是佛本并存必然出现的局面,同时也是本教没有自身寺庙传统的尴尬,借住他人之地行他人所禁之事,其理亏之处显而易见,由此可见赤松德赞本佛并举的良苦用心所在。

  于是赤松德选赞在顿喀地方主持了本佛大辩论,这是藏族史料上唯一记载的佛本二教面对面的争论,惜乎语焉不详。辩论结果不言而喻,以佛教的胜利而告终,并且由赤松德赞发布了禁本命令。

  "前弘期"的代表人物无疑是印度僧人莲花生。莲花生之所以在吐蕃获得巨大成就,原因在于他所弘扬的佛教密宗咒术,以及一系列"降妖"业绩,很容易同本教传统相协调,更易被世代生活在神秘雪域高原的民众所接受。此外,公元八世纪下半叶印度佛教已开始衰落。从而使得莲花生为佛法寻找出路的愿望更加迫切,这可以从他来到吐蕃之后立即着手修建桑耶寺,剃度吐蕃僧人的作为中可以看出。

  可以说,赤松德赞和莲花生共同奠定了佛教在雪域流布的基础,为"前弘期"佛法的兴隆扫清了障碍,但同时也为本佛进一步的斗争和吐蕃政权的覆灭写下了伏笔。

  自赤松德赞之后,吐蕃三代赞普--牟尼赞普、赛那累(赤德松赞)、热巴巾(赤祖德赞)均大兴佛教,特别是热巴巾在位期间结合佛经翻译,进行了著名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并编成译经书目,对藏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前弘期的结束和吐蕃王朝的灭亡均是以朗达玛灭佛算起,这种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均有其重大的历史价值。也就是说,用强硬手段消灭佛教或本教和王朝的灭亡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现象也正是本文试图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