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佛道比较 >>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4)

分享到:

@③诗话》(卷上)云:“陶公尝往来庐山,集中无庐山诗。古人胸中无感触时,虽遇胜景,不苟作如此。”
这种解释,是很有些识见的。陶潜之“感触”全在衣食经营这些非常实际的问题上,而且是异常强烈的十分专
门的感触,是农民化了的士大夫的感触和感觉。
    王维则不屑如陶潜去农民化,不愿去获得农民的感触和感觉。于他目中,“长林丰草,岂与官署有异”,
他不象陶潜解印绶而归田园,他也不象谢灵运觅蛮荒而宿山林,“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禅宗的圆通静达的启悟,生成他处世遇物的生存智慧。他的十几首田园诗,如《渭川田家》、《春中田
园作》、《新晴野望》、《淇上即事田园》、《积雨辋川庄作》与《田园乐》等,这类诗大多是怡情适性的一
种潇洒,一种隐士生活内容的缀饰,诗人往往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寻得一种借题发挥的缘起。结句通常也象
陶诗作直白式流露,如“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如“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这类诗给人读出了仿
陶的痕迹,似乎并无多大的创意,比如《田家》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对时政的不满,也只是陶诗《有会而作》
意思的概括。王维的丰裕的经济地位,且仕且隐的名士风度,以及占了绝对上风的佛老思想的支配,使他绝不
会象陶潜那样贴近田园而作自食其力的耕作,他的感触和体验是隐士的而非农民的,其美学价值取向象陶潜不
执著山水一样而不执著田园了。中国佛禅崇尚山林的特点和注重具象的原理,昭示着王维追求“水边林下气象
”的“本分家风”(《西清诗话》),其诗的意象抉择、词采渲染和境界创造,总是契应着很具象喻性的清闲
幽远的山林泉石。他的终南、辋川寻求证果的经历,他的十年师事道光禅师的功夫,却在诗美学上成全了他,
因此而获得了洽切诗本质的重大启悟。《辋川集》组诗,是很能表现作者的“林下风流”的。以世俗角度观,
这些诗写尽恬淡静适、清空幽谧的意境;而从胜义谛角度看,则参证了“凡所有相,皆是虚空”(《金刚般若
经》)的禅宗要义。从字面看,无一字与常诗异;但从内容上看,则字字入禅,诚如沈德潜的评论:“不用禅
语,时得禅理”(《说诗zuì@④语》)。王维非常喜欢描写自然界那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超逸空灵之
美,一片绝无物欲尘累的天籁天机,没有事功,没有欲求,没有时空,没有因果,得不足喜而失不足悲,任其
生生灭灭,穷尽而复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诗人则在非物非我的摆脱和超越中
获得了委运任化的自由洒脱,获得了生命感动的永恒,而达到了一种超充实的“空”境。
    中国文化的强大的揉合力,使耽禅的王维与尚庄的陶潜具有了某种共同共通的精神。他们二人的哲学、美
学思想的差异性,又使他们的诗美观念和形态呈现出近乎相似却有着本质性区别的自家面目。
          3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王维学陶诗“得其自在”。“自在”是陶诗之精髓,然而陶诗多性情感觉,
而少具象神采,尚有些“物感”、“兴寄”的传统美学的滞碍,因而“自在”得不够洒脱超逸。但是,得陶之
“自在”的王维,又得益于禅宗的运思方法,又很自觉地实践着佛禅“空”境的旨义,超脱凡近,能所双遗,
潜意识和潜感觉特别发达起来,时空浑化,万象纷涌,“见山是山”的现实心境,到达“见山非山”的思辩心
境,进入了“依前见山只是山”的直觉心境,其诗美形态也就空灵洒脱得风神摇曳起来,使传统的诗歌美学别
开生面。因而,我们把比较观察的视角落实在陶王二人的艺术风格上了。
    考察之一:词采。词采,是诗人情绪的物化形态,是诗风的最表层意象,从语言角度来体现诗歌风格。陶
潜与王维在词采上比较一致的地方:清净淡泊,不尚浓艳,不重华饰,不作惊人语,不出吞云吐月之大言。
    陶潜诗多家常语,“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从哲学思想上深契了“真”与“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之一)。诗人从来不肯艳饰,而力图还原客观外物的原本面目。语词十分接近田园的自然本
色,成为先秦至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王维也有拙朴如陶的,“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
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树著花末?”(《杂诗》)但是,王诗之主流,
毕竟是非陶的。陶潜信奉老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避巧就拙,重视我适自然,
人籁悉归天籁,表现为对质实简朴平淡的追求,作物感式的外师造化。而佛禅对艺术创造最有价值的启悟,便
是极重心灵的辉映,用宗白华先生语,即“所绘出的是心灵所直接领悟的物态天趣,造化和心灵的凝合。”〔
10〕“空诸所有”的禅宗要义移植到审美上,使王维以虚为实,讲究自然适我,标举圆达静穆,强化了语言的
启示性,表现出诗歌语言上的自由、自在和自觉,即如“司空图对其诗的评价:“趣味澄,若清流之贯达”(
《与王驾评诗书》);“澄澹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试观其《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
归。
    王维很喜好描写黄昏景观,这是他的静穆寂谧的美学趣味的趋动,是其自得自适的结果。而从词采角度看
,精彩富丽最能体现其充满佛理禅机的心态。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
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
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