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之教与治世之道(4)
时间:2008-08-15 22:29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作者:徐文明 点击:
二
对于儒佛两家的分际,历代统治者都是十分清楚的。即便是最崇奉佛教的帝王,也不会将佛教规制作为治国经世的模式,而是仍然推行儒家的典章礼制。这也决定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命运。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儒家的政治命运一向亨通。因为统治者认识到了儒家的政治价值,不管个人是否喜欢它,但作为治世之道,儒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尽管统治者个人的爱好不同,他们也不甘心于做一个儒家要求的圣王、明君,因为那样做太累,太苦,而是想长生不老,永享富贵,因此或求仙术,或慕空门。但是作为一国之主,作为各种权力集于一身的绝对专制者,他们又不能不面对与权力和尊荣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得不为大大小小的政务而烦恼。这时候他们又不得不运用儒家的宪章典制来治理国家。因为儒家的治术一方面保证了帝王的绝对权威,一方面也包含了一整套成熟的制度和权谋。而且尽管帝王对于成佛成仙有兴趣,但要他们真正做到清心寡欲,放弃眼前的现实享受,他们是不大情愿的,他们只想获得,不愿付出,因此自古帝王慕道者多,得道者无。在遥不可及的仙佛之乐和现实的至尊至荣之间,几乎所有的帝王都最终选择了后者,因此也就选择了儒家。以孔子的不断被加封为标志,儒家的政治地位在封建社会越来越高,其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与此相反,尽管佛教也一度在梁朝成为国教,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维持了作为三教之一的地位,但统治者对其大多是利用,真正崇信者少。武则天以崇佛著名,她对神秀尊崇至极,许其肩舆进殿,亲加礼拜,还将释氏列于道教之前,但是在神秀不惯宫室,屡请还山之时,她却不予恩准,不仅她如此,她的儿子中宗也是不许。这表面上是表示对神秀如佛教的尊礼,事实上是怕他在外边不好控制,有碍治化,神秀门徒成千上万,那么多人聚集山林,总是一件让统治者担心的事,将迎入宫中,使其力量分散,群龙无首,就好控制了。至于武则天的抬佛贬道,只不过是为了打击唐朝李氏的气焰而已,并非真是由于崇信佛教。信佛者尚如此,就不必说那些不喜欢佛教的人。佛教自北魏以来,蒙受四次法难,至于其间所受排斥打击,更是不计其数,不能不表明它在中国长久以来的政治地位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