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佛儒比较 >>

出世之教与治世之道(5)

分享到:

  对于儒释两家的分际,两家学者更是心明如镜。这一方面往往成为儒士攻击佛教的最重要的借口,他们借助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指出佛教非圣毁法,残裂身体,与正统的观念和传统的意识不合,属于夷狄之教、化外之学,应当加以禁止。同时指出佛教主张平等,不敬王者,割舍至亲,有违孝道,对于封建礼教不利。更为重要的是,佛教让人出家,提倡布施,一方面使人口减少,一方面财产流入寺院,有害国家财政,对于统治者的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危害。
  这些指责都击中了佛教的要害,而佛教徒的还击则很软弱,主要是退让和回避。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与儒家和道教对抗时具有先天的不足,因此只是解释和妥协,很少回击,因为它主要是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希望能在中国植根固本,得以存在下去,不愿与根深蒂固的儒道两家为敌。佛教一方面宣扬一切平等,淡化夷夏之别,一方面又尽量在教义和形式上把自己中国化,以改变“外来户”的形象。同时在戒规和教义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以缓解与正统的儒家思想的矛盾,譬如编造了一些报父母之恩的经典和传说,以与儒家的孝道调和,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发扬孝道,在父母年老时,专门抽出时间回家养亲尽孝,如五祖弘忍便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为了改变佛教徒不劳而获的印象,禅宗还不惜一改印度旧规,坚持农禅并作,自食其力。
  为了减少与儒家治世之道的矛盾,中国佛教逐步淡化了自己出世之教的色彩。禅宗强调在世而离世,主张世间即涅槃,涅槃即世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反对宴坐山林,离世独修。净土宗更是以称名念佛这一简易的法门风靡内外,道俗共行,改变了佛道难修、儒术易行的印象,为佛教在民间的普及奠定了基础。逮至近世,佛教更成了民主革命的理论工具,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无不假借佛教的平等自由、不怕牺牲等精神为变革现实服务,这使佛教的现实色彩更加浓厚。直至今日,佛教界以创立“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使得佛教随顺世间的意味与日俱增。
  佛教在与儒家妥协的同时,也未曾忘记对儒家的批评。佛教认为,儒家所谓的圣贤最多不过是人天小果而已,无可称道。对于佛教的批评,儒家则是一方面回击,一方面悄悄地加以弥补。宋明以降,儒者对于儒家思想缺乏形而上的思索,拘泥于伦理说教之一隅的毛病有所反省,故出入释老,兼纳诸家,以求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体系,使之与释老抗衡。同时试图将孔子神圣化,杂取释老的形式,建立一个所谓的儒教,以增加儒学的出世色彩,提高其吸引力。这种努力是可以理解的,时下流行的新儒家仍在做这种努力,不仅要将儒家与释老抗衡,还要使之吸收西方精神,在世界精神园地中独树一枝,笑傲群芳。这也体现了出世与入世从相反、相对到相辅相融的发展过程。
  然而,尽管儒释两家有相辅相容的一面和趋向,但根本特质是不可改变的。正如儒者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孔子缺乏神性的一面,使创立儒教的努力总是归于流产一样,佛教无论怎样世俗化都无法改变自己作为出世之教的性质,避免不了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不过,正是由于各自的特质不变,才有了两家生存的意义,在建设新文化、繁荣民族精神的今天,双方各自独特的价值都会在融合和冲突中显现出来,共同成为继往开来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