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佛耶比较 >>

佛、耶比较(4)

分享到:

     五、世人对耶、佛两教之评价

     一、斯宾诺莎说:“……但是正确地解释的话,它(指圣经)充满着成熟、矛盾以及显著的不可能性:摩西撰写旧约首五卷便是一个例子。”(按:指创世记篇言)又说:“(在圣经里)上帝被描写成立法者或天主,被认为公正、慈爱等等,这不过为了使知识浮浅的民众了解……事实上上帝也根据其本身的法则活动着,祂的法令便是永恒的真理。”
     二、叔本华认为佛教比基督教还要深刻奥妙,因为耶教主“否定意志”,佛教进一层主“毁灭意志”,并主张涅槃为所有人格发展应趋向的目的。印度人比欧洲人的思想来得更深远,因为欧洲解释世界不以内在与直觉的态度,而是以外在与理智的态度;理智分析所有事象,而直觉则综合一切事象。叔本华以为耶教在东方永不能取代佛教:“向东方传教,无异于向悬崖发射子弹”,相反的,佛教思想将要流进欧洲,而深深影响欧洲人的知识与思想,这由欧美人士近来喜研究禅宗可以证明。

     三、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 一八六三——一九五二)认为:基督教起初是由希腊神学和犹太道德的结合而成,这种结合并不牢固,一个因素终必让步,在天主教里希腊和异教的因素得胜,在新教里严格的希伯来道德律占了优势。前者引起了文艺复兴,后者引起了宗教革命。桑塔亚那认为假如我们不太认真地接受耶教,耶教不失为一种好的宗教;要是我们认真的接受它,就会发现古代的教理是很好笑的。譬如一个全能博爱之神所创造的世界里竟有邪恶的存在,这些说法都是再荒谬不过的。
     四、蒋梦麟先生在其新著《西潮》一书中说:“慢慢地人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如来佛是骑着白象到中国的,耶稣基督却是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因为十九世纪中叶,耶教与以兵舰做靠山的商业行为结了伙。

     五、谢扶雅先生曾提倡“中华基督教”,认为:“现代基督教已与理性、科学及民主深相结合起来,极其刊登于目下中国的迫切需求。但这基督教必须在中国精神文化上建基,而遇有与中国精神相抵触之处,必须不惜扬弃。”

     六、未来理想的宗教型态

     一、科学性:宗教的次本在科学之上,因此,不一定种种方面都要有科学性,但至少不能和科学有显著的矛盾,迷信和智信的区别在此。理想的宗教,不独应具有“情”,同时也应契合“智”“意”的要求,绝不能把宗教的领域,囿限于“情”的范围内。
     二、哲学性:要吻合上述“智”“情”“意”的条件,理想的宗教,必须以哲学做其背颢,哲学与宗教在本质上自然不尽相同,但宗教必须有精深的哲学支持,才能在思辩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伦理性:理想的宗教,必须有其伦理性,只有宗教与道德结合,才能增加彼此的庄严和通俗性。宗教伦理化,可以使宗教大众化与普遍化;伦理宗教化,则可使其更为圣洁、崇尚。
     四、入世性:理想的宗教必须是具有入世的精神,一方面以信仰的生活为中心,另一方面把这信仰实现于社会上的现实生活,要把所谓一历、净土、极乐实现在当下的生活中,美国鲁易士说:“现代宗教的问题中心,并不是神底存在,也不是赎罪的问题,完全在社会方面。”也就是指着这个意思。

     五、健全性:这是指宗教底“实用的健全性”而言,理想的宗教必须从两方面去影响信众的实际生活;一方面要能使其生起欣喜不尽之情,另一方面是使其生起不断的努力。即“满足”和“努力”打成一片,解脱“自己”的原动力,一步一步追求与完成无穷的理想。“满足”与“努力”两者缺一,均不能成为理想的宗教。
     衡诸以上理想宗教的五种特性,恐怕唯有大乘佛教庶几近之,如果,今后我们能对大乘佛教加以某种程度之改进,自不难成为未来的理想宗教。

     七、结论

     佛教在教理上比耶教圆通;在历史上比耶教悠久(早六百年),尽管耶教在欧美有广大信众,但因其教理方面颇多不能使人信服处,故近几十年来,不少西方人士有趋向佛教之势,如美国有佛教徒数十万,西德有学者专门研究净、密、禅等宗,在在都已显示佛教渐渐在为西方人士重视。中国为大乘佛教国家,应负有宣化圣教之重责,愿本佛学研究部同仁,发大愿心,勇猛精进,以期寰宇从生,同沾法雨,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