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其他比较 >>

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几个特点(6)

分享到:

   佛教的伦理道德的总旨正如佛陀亲口说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调服己心,此乃佛教。”佛教道德总的说来只有戒恶、行善和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三条。那么,佛教的善恶标准又是什么呢?分别解脱戒(僧戒)的总旨是:“戒除一切有损于别人的言论行为及其思想根源”(见《律论》)。菩萨戒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发扬慈悲心,坚持利众行”的道德准则。因此“有损于别人的言行及其思想根源是恶,反之是善”——这是小乘教的善恶标准。“发扬慈悲心,坚持利众行是善,反之是恶”——这是菩萨乘的善恶标准。如“损人利己”的行为是违犯菩萨根本戒的行为。有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获得幸福而不进行帮助也是违犯菩萨戒。大乘教的核心是“菩提心”即“利众心”,利众心的基础是大慈大悲心,即爱和同情心。修菩提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视众生为母亲,以报母恩的七因果之理发菩提心,一种是自他交换法,即“把自己的幸福让给别人,别人的痛苦自己承受”的思想。在《菩萨行论》中说:“自己的幸福和众生的痛苦,若不能予以交换,成就不了佛果,在人间也得不到幸福”。佛教道德不但要求热爱一切众生,保护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且还要求人们保护众生生存环境。如在《佛律》中就规定,不准佛门弟子随便割青草,砍活树,不准在草坪和河水中大小便,以污染草地河水。从佛教的角度看,当今那些绿色和平组织和动物保护组织,是佛的意志的体现。“十善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抢劫、戒淫乱,戒说谎骗人,戒挑拔离间,戒恶言伤人,戒说是非语,戒贪欲,戒暴燥怒气,戒背理邪见等。十善戒不但是佛教道德的要求,也是符合人间道德要求的。如果人人能坚持这十善戒,人间定会成为极乐世界。佛教的这种慈悲利众道德的教化,有利于国泰民安,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在历史上得到很多帝王和上层社会的器重和信奉。正因为这样,佛教又蒙上了一层“封建统治阶级的驯服工具”的耻辱。耻辱归耻辱,只要统治阶级还存在,这个“工具”的作用也恐怕不会消失。佛教的这种社会工具的作用,也许正是它有利于社会的一个方面。白恩大学布莱克教授说:“藏传佛教在当今西方国家如此深入人心,其原因有两条:一是它那深邃的哲理,一是利益众生的价值观念。”
   佛教道德也有尊敬佛陀,重视佛法的要求。但这和服从神的权威是两码事。因为佛教认为佛是导师,法是道德规范。尊敬佛陀、重视佛法的意思是“尊师重教”之义。“尊师重教”不但佛教需要,就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也是需要的。因此不是什么错误。有人说:“所谓宗教道德化就是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的宗教伦理观点”。这种情况与佛教的情况根本不符。首先,佛教本身是道德化的宗教,不存在“化”不“化”的问题。其次,佛教道德的着眼点是人,是众生,根本不存在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问题。至于说什么“几乎所有的宗教道德观,都极力贬低人生的价值”。对佛教而言更是无稽之谈。因为佛教人天乘的追求目标是转世人天。而且人比天人还有许多优越条件,故称“人身是宝”、“人身难得”。而且还认为“众生是佛”、“供养众生就是供养佛”。佛教“生活中观”就是一方面反对佛教徒过奢侈腐败的生活,另一方面反对损伤形体生命的苦行,意在重视人生。并且在《律》中规定,“佛教徒轻身自杀和杀人罪过相等”。当然佛教并不认为所有的人生都有价值。只有具备良知、清醒自觉,对人类社会和一切众生的幸福做出贡献的人生才有价值。所以佛教的一切教化都是为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为目的。

     七、佛教不反对科学。

   有人说:“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客观事物的证明为依据,而宗教则立足于虚幻的观念”,“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让人们去认识世界,宗教则蔑视理智而提倡盲目信仰”,科学的任务是改造世界,“而对宗教来说,世界上的一切秩序都是上帝安排好了的,谁也不能改变,改变的任何要求和行为都是对神的侵犯”。还说宗教极力反对知识,因为《旧约圣经》中说:“增加知识,就是增加忧纷。”等等。根据以上原因,他们认为宗教是“不科学和反对科学”的,并且举出了罗马教庭迫害科学家的事和东方宗教国家科技不发达的理由,以证明一切宗教反对和抵制科学。这种说法对各别宗教而言,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判断和结论前加上“一切”和“所有”这样的全称标记就变成了谬论。他们最吓人的武器是恩格斯的这句话,即:“在科学的猛攻之下……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但是佛教本来就认为造物主是愚昧无知的虚构,而在理论上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而恩格斯的这句话进一步证明了佛教思想的科学性。当代有位科学家写的《佛学与原子时代》这本书中说:“原子弹的爆炸,对其它宗教来说,无异于在头顶上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但对佛教而言不但无损失,而且对佛教教义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因为“元子论”最早见于佛经。他们引用《旧约圣经》上的“增加知识,就是增加忧纷”这句话说“一切宗教反对知识,反对科学”。但佛教不但不反对知识和科学,而且认为修禅修慧要掌握足够的知识,而遍知一切的佛的智慧是学习和掌握一切知识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说“若不精通五明知识,大菩萨也得不到遍知慧”(见弥勒《庄严经论》),“五明”指五类知识学科:①声明——包括语法、修辞、辞汇、音韵学等;②工巧明——包括金银铜铁木石等制造工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诗歌以及天文历算等;③医方明——医学、营养学;④因明——逻辑学、心理学、认识论等;⑤内明——佛学,包括经、论、律、三乘四续佛学理论。佛教哲学包括在内明中,也称慧学。以上“五明”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的知识系统。佛教把掌握知识看成成佛的主要条件,加以重视提倡,把不懂知识理论的盲修瞎练称作“动物禅”,被归入邪道类,主张学修并重,知行合一,充分说明了佛教对知识的态度。别的宗教也许是以依靠上帝和神仙的恩赐和帮助,达到拯救自己的目的的宗教,但佛教却恰恰相反,是依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聪明智慧拯救自己,因为佛教认为众生吃苦的原因不是众生违背上帝和神的意志而受到的惩罚,而是无明复盖心性的结果。因此众生解脱苦难的办法也不是靠身外的上帝和神灵,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觉悟,所以在藏传佛教中直接了当地说:“皈依佛法就是皈依智慧”。佛教的智慧共分三类,即:服务性智慧、俗谛智慧、真谛智慧(见《菩提道次第广论》)。“服务性智慧”就是为众生服务的智慧,佛教的最高价值观念是为一切众生的利乐服务。如果只有奉献精神而没有为众生除苦造福的智慧方法,那么这种利众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俗谛智慧即世间智慧,包括宇宙生命、天地、万物的知识,如宇宙无限论、生命无穷论、元子论、时空相对论、众缘结合存在论、万物无常论等世间智慧的认识只有相对真理的性质,故称俗谛智。真谛智慧是禅中产生的一种智慧,是佛教修练到高层次特有的智慧。服务性智慧和俗谛智慧的真理标准是“合乎客观实际的真确的认识(唯识论除外)和知识效用”。这类知识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以客观实际为标准(见《因明论》),完全符合科学的标准。其中许多知识被科学证明是真确的。如元子论,时间的长短和体积大小的相对论,缘起论,除生命转世以外的因果论,一切事物处于一刻不停的运动变化中的无常论等,被科学证明是正确的。佛教天文如时轮天文、计算结果与现代科学完全一致,佛教医疗卫生学对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这部现代科学家写的书中高度评价了佛教的见解,并说:“佛教典籍《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模型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一个科学工作者研究佛学的报告》一书中,高度赞扬了佛教对人类心理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并说:“现代心理研究望尘莫及”。《佛教在美国》一文中赞扬佛教“包罗一切世间知识和人生经验”。爱因斯坦推崇佛教的“直觉了知”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称赞希腊人和印度佛教徒已“走在理性思维的较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