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其他比较 >>

从儒道佛玄看“言”、“意”之辨及其影响(4)

分享到:

     三、审美意象的模糊性。
   审美意象是诗人内在情感和思绪与外在物象融合而成的。意象的创作过程离不开审美联想,“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王昌龄《诗格》)意象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内涵,它离不开诗人的社会历史背景、诗人的文化生活经验、诗人的人格、理想和审美意识。“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刘勰语),审美意象是人心营构之象,创作主体的情感和经验带有个体性,特殊性特征,带有极强烈的主观色彩,但审美意象总脱不了特定的社会氛围,也就带有一定的群体性和一般性特征。所以不管从创作主体还是鉴赏主体来说,它都既具有指向性,又具有发散性。审美联想的多样性,为意象带来了不确定,多义的模糊特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中多种意象叠加,构成一种凄清萧条的意境,这一群体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所表达的是词人的多种情思:羁旅天涯的劳顿疲惫,思乡难归的悲凉孤寂,人生艰辛的失意惆怅,前途渺茫的迷惘愁绪,构成了多义的主题和朦胧的美感效应,在读者眼里形成模糊的整体画面。这种审美意象的形成乃是诗人对人类与自然的生命运动的宏观观照。人的生命节律和宇宙万物的生命节律合为一体,诗人将自己的人格精神投射于自然物象,自然界的物象与人的精神异质同构,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是爱情分离,还是官场失意,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中国古典美学这种“观物取象”的观点受先秦美学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子认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在老子看来,对自然的观照,应该着眼于对整个自然生命运动的“大象”及其显现规律的观照,表现出一种混沌性和模糊性相结合的整体特征。老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民族思维传统,倾向强调自然界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有机联系。从民族和社会历史背景看,某些物象已成为带有指向性的象征,如荷花象征高洁,青松象征坚韧不拔,明月表达思念。但群体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所折射的诗人的人格精神和审美情感则具有发散性,表达多种模糊意蕴,宇宙、人生、宦海、家园和情爱等,纷繁复杂,体现了“立象以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传统审美思想。
   综上所述,庄子的“得意忘言”和《周易》的“立象以尽意”给后世美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言、意”之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创作的中国特色。对《庄子》和《易经》的美学思想的探索研究,对于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和艺术风格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