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人物 >> 高僧 >>

法藏

分享到:
   章目
   一、法藏的生平和著作
   二、法藏的学说师承
   三、法藏的思想体系四、《华严经》的成书与影响
  

   一、法藏的生平和著作

   康居侨裔法藏,字贤首,佛教华严宗派的创始人。他的祖父是康居国(今撒马尔罕一带)寄寓我国的侨民。父亲名谧,唐王朝曾赠与左卫中郎将官职。因为他是康居侨裔,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康法藏。我国从后汉时起,凡外来的译师,习惯上都在他们名字上冠以原国名,如来自天竺的竺法兰,来自月支的支娄迦谦,来自安息的安息高,来自康居的康孟祥等等。《高僧传》说法藏“姓康”,严格讲,它并不同于我国一般所称的姓。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法藏出生于唐都长安。他幼年时期的生活、学习情况,没有史料可资稽考。只知从十六岁起,他便到处参访、问学。从参访、学习行动的自由情况看,当时对外侨的管理、教育,与本国平民还是一视同仁的。据续法所撰《法界宗五祖略记》(下简称《略记》)讲,显庆三年,法藏十六岁,“炼一指于歧州法门寺舍利塔前,作法供养,誓悟佛乘。”炼指,是佛教徒舍身供佛的一种宗教行为。法藏这一番表示,说明他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康居人多信佛,看来法藏的家庭也是信仰佛教的。据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法藏和尚传》(下简称崔《传》)记载,法藏“燃指”的第二年,即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徧谒都邑缁英”后,“遂辞亲求法。于太白山,饵术数年”。法藏去见智俨,智俨很赞赏他提的问题有卓见,“或告曰:是居士云栖术食”云云。看起来,法藏在学佛的过程中,还学过神仙道术。《略记》没有讲到云栖术食,却有“后闻慈亲不悦,归奉庭闱”的话。如果法藏在太白山学佛,按他家人的宗教信仰说,他的父母是不会“不悦”的。他“炼指”时,未遭父母反对,还引起了慈亲的关心(注:唐代崇信老聃,道教盛行。法藏学神仙道术,完全有此可能。崔《传》第七“修身善巧科”中,即直云:“因入山学道,属慈亲不愈,归奉庭闱。”愈,通愉。),在太白山这段时间究竟有多久?崔《传》说是“饵术数年”,可能不会太短。《略记》对此,则讲得很含混,似乎去太白山的当年就到了智俨门下听讲了。不过《略记》关于智俨事迹的记载中,有“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海东(今朝鲜)义想公同元晓公入大唐国。……想公来云华,礼事和尚(指智俨),愿为弟子,与藏公同学”的话,假如法藏先义想一年到智俨门下,那末法藏在太白山就有三年左右的时间,与崔《传》“数年”之说还是符合的。照此推算,法藏和义想在智俨门下同学,年龄当在二十岁上下。有关法藏二十岁以前的活动,就只能凭据上述简略资料,得出这样一点片断了解。
   投师与披剃 法藏去云华寺时,智俨正在寺中讲《华严经》。法藏当场提了几个问题,很受到智俨的赞赏。智俨说:“比丘义龙辈,尚罕扣斯端,何计仁贤,发皇耳目!”当时法藏尚未出家,所以智俨拿他和比丘比较。认为那些有学识的比丘还提不出这样的问题,没料到你这青年居士,倒有这般使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足见法藏在和智俨第一次见面中,就给智俨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法藏在智俨门下,大约住了九年。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智俨将要死时,法藏仍然没有得到机会披度。智俨对这事很关心,只得嘱托道成、薄尘两位道友说:“此贤者注意于《华严》,盖无师自悟。绍隆遗法,其惟是人。幸假余光,俾沾剃度。”(《略记》)智俨已认定法藏是一个好的接班人,度他出家的心情很切。当时度人为僧,要朝廷批准。度僧又总是在国家婚丧大典时,才有机会。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法藏二十八岁,碰上武则天生母荣国夫人的丧典(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作“(九月)甲申,皇后母鲁国忠烈夫人杨氏卒。敕文武九品以上及外命妇并诣宅吊哭。”),则天为了“广树福田”,就度了一批人为僧,并舍荣国夫人宅为太原寺。法藏这才得到剃度的机会,并奉诏住于太原寺。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法藏三十二岁。虽然已剃度四年,然尚未受具足戒,成为正式的比丘僧。据《略记》讲,这年,“有旨命京城十大德为师授满分戒。赐号贤首(原注:即署字为号也)。复诏师于太原寺讲《华严》。端午节,天后遣使送衣五事。”《略记》这段记载,十分含混。是十大德专为法藏授戒呢,还是给同时剃度的一批僧人授戒呢?按佛门授戒,一律平等,是不会搞特殊化的。再说,“赐号贤首”一语,也有些费解。赐号,在当时同授勋一样是一种荣典,在此授戒例行宗教仪式上,为什么要给与其中某一僧赐号呢?法藏字贤首,这名与字,看起来也是原就取定了的。《略记》强为之解,于是加注云:“即署字为号也”。但在下文又露了马脚。法藏死后,《略记》又记载有“勅谥贤首”的话。那末,“贤首”究竟是生前的赐号,还是死后的勅谥呢?《略记》的撰者,在前后文中也弄得自相矛盾起来(注:《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记赐号贤首,是在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与此处所说的上元元年,时间相差二十年。真有赐号一事,是法藏一生中值得大书特书的荣典,各书何以如此矛盾百出。)。较早的资料崔《传》里面,就没有提赐号贤首的事。崔《传》说:“释法藏者,梵言达摩多罗,字贤首,梵言跋陀罗室利。帝赐号国一法师。”他将法藏贤首的梵文音训都记下了,可见名与字是原就取定的。赐号是“国一法师”,并非“贤首”。崔《传》写于天复四年(公元904年),距法藏死已百九十三年。但崔致远自述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已在西京。他终究是活动于唐末的一位新罗学者,凭据的资料和传闻,肯定比《高僧传》的作者賛宁(公元915-1001年),《略记》的作者续法(公元1641-1728年)可信一些。查唐译《华严经•贤首品》有这样的颂文:“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其中讲到“信”是“法藏第一财”,宗教以信为首。法藏本人是研究《华严》的专家,读到这些话,启发他为自己取定名字也完全可能的。再说,法藏撰写《华严经传记》中,在智俨传里讲到了智俨的“门人怀齐、贤首”云云。写老师的传记,弟子怎好以帝王的赐号来自称呢?我认为,“赐号贤首”之说,是没有可信的资料做根据的。
   参加译场 法藏参与译事之后,对他奉以创宗的《华严经》,既是补遗,又是再译,用力尤勤。《华严经》的大本,在东晋时,即由佛贤于建康的道场寺译出。经过东安寺慧严、道场寺慧观、学士谢灵运等人的润文,由原译五十卷,分成六十卷行世,世称“六十华严”。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地婆诃罗(日照)来我国,带来了《华严经》的梵文原本,法藏就与日照进行勘校,发现“六十华严”有两处脱文,于是奏明唐朝廷,便奉勅与成、尘、基师等于西太原寺译出补之。并依六十卷本为定。武则天即位,又派人去于阗求索《华严》梵本,还请了实叉难陀(喜学)回来。证圣元年至圣历二年(公元695-699年),再译八十卷本问世,世称“八十华严”。这次再译,梵僧战陀、提婆译语,法藏笔受,复礼缀文,圆测、弘景、神英、法宝等证义,五年功毕。这个再译本,据崔《传》云: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