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佛教之生命伦理观(5)

分享到:

§4.2生命开始的判准与佛教的「不杀生」戒

     对于胚胎与生命从何时开始判定?此议题与佛教的「不杀生」戒有关。佛教的「不杀生」戒,若以自上座部系统分出之化地部(弥沙塞部)所传之戒律《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为例:「若比丘,若人、若似人,若自杀、若与刀药杀、若教人杀、若教自杀、誉死、赞死:咄!人!用恶活为?死胜生!作是心,随心杀,如是种种因缘,彼因是死。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共住。入母胎已后至四十九日名为似人,过此已后尽名为人。」(T22, no. 1421, p. 8, b2-8)

     虽然,也将受精卵到胚胎乃至发育成婴儿的过程,分析为「似人」(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后至四十九日)与「人」(着床后超过四十九日之后)的差别。但是,若是有杀胎儿的意图,不论是「似人」或「人」都是属于「杀人」的重罪(波罗夷)。[25] 因此,《四分比丘戒本疏》对于「杀人戒」之是否杀害「人命」的判准,认为:「此[杀人戒〕戒即是别缘具五,一、所损境,即第四句人命是也。《五分律》云:若人、若似人。似人者入胎四十九日,自是已后尽名为人。《四分律》云:人者从初识至后识,而断其命。初识即是创入胎识,后识即是命终时识。」(T40, no. 1807, p. 469, c28ff.)

     但是,面对如上所述(§1.2)新的生命医学的发展,例如:人工协助生殖术、胚胎分裂复制法、核移植复制法、胚胎干细胞株之研究等,可能产生不同生命型态的区隔。例如(§3.2)所述:细胞的生命与个人的整体生命,胚胎(embryo)与前胚胎(preembryo,受精卵后14天内),实验室的胚胎与子宫内的胚胎等。这些是佛陀时代所未出现的生物科技进步所衍生的问题,当代的佛教界需要研讨此一新领域的戒律问题,以因应「在保护生命及改善生命两种主张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之新时代的


--------------------------------------------------------------------------------

24. Parfit, D. (1984). Reasons and Pers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デレク·パ-フイット『理由と人格:非人格性の伦理へ』森村进译、劲草书房、1998年。)

25. 《律戒本疏》「若似人者谓初胎始得身根、命根。诸根未具名为似人。为杀母故命胎堕,母死者犯重,胎死者重偷,俱死者犯重,俱不死者重偷。为杀胎,胎死者犯重,母死者犯重偷,俱死犯重,俱不死重偷。」(T85, no. 2788, p. 618, b3-7)。《四部律并论要用抄》「从何处来杀得波罗夷?《四分》云:从初识至后识而断者皆犯重。《五分》云:若人、若似人。入母胎已后四十九日,若似人。过此已后尽名为人。」(T85, no. 2795, p. 712, c14-17)

 

 

页467
 佛教之生命伦理观──以「复制人」与「胚胎干细胞」为例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伦理挑战。

§4.3从菩萨戒的立场如何处理「保护生命及改善生命」的伦理议题

     讨论「生命伦理」(bioethics)时,如上所述(§3),常遇到的两难问题是:在「保护生命及改善生命」两种主张之间,如何取得平衡的决定?例如: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可能突破老人失智症及糖尿病等疾病疗法的瓶颈,乃至以「复制人」(human cloning)的技术来繁衍后代,移植复制器官来等改善生命的质量与数量。从佛教菩萨戒的立场如何处理「保护生命及改善生命」的伦理议题?

     若根据《瑜伽师地论》〈瑜伽菩萨戒本〉中「善权方便,为利他故」的理由,对于「杀人戒」等性戒(本质上为恶的行为故被禁止),「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anukampa)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T30, no. 1579, p. 517, b6-17)

     此说明菩萨有可能宁愿自己受苦报,因为利益其它众生,以怜愍心而杀恶人,阻止恶人犯重大恶业而受大苦报。但是,并没有讨论到可否以人类胚胎来利益其它众生的议题。因此,新时代的菩萨道之伦理问题,需要研讨如何基于「善权方便,为利他故」,配合医疗相关法规修订,建立规范与基准,以便对于「保护生命」及「改善生命」发生冲突时,找出适当的平衡点。

§4.4其它相关伦理议题

     其它与「复制人」技术与胚胎干细胞生命医学研究相关伦理议题,例如:对生命「唯物化」、「商品化」的疑虑、对传统生殖与家族关系的挑战、过度狂妄的优生政策的问题,或产生「基因阶级世界」的社会问题。佛教的「众生平等」的教义与「尊重生命」的戒律都可作为伦理原则,佛教界应可以召开佛教生命伦理会议,并积极参与此类伦理议题的讨论,协调「保护生命」及「改善生命」两种主张,希望政府能及时订定相关法规与伦理准则,以促进「生命伦理」(bioethics)的发展。

 (本文初稿曾于2001年9月15日现代佛教学会所举办「佛教伦理学论文研讨会」上发表)

 

 

页468
 佛教之生命伦理观──以「复制人」与「胚胎干细胞」为例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2.07)
 

【参考书目】

严久元

(1996).《当代医事伦理学》台北:橘井文化。

Nussbaum, M. C. & Sunstein, C. R. (ed.)

(1998). CLONES and CLONES: Facts and Fantasies About Human Cloning.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Annas, G. J.

(1994). “Regulatory Models for Human Embryo Cloning: The Free Market, Professional Guide-lines, and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Kennedy Institute of Ethics Journal 4, 3: 235~249.

Brock, D.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