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美学 >>

南能北秀美学思想异同论(3)

分享到:

在生命提到了本体的高度。因而,慧能的审美本体论就超越了神秀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为美的本源的思想。
   但必须承认,在慧能禅那里,仍然存在着对心性本源作净染二分的影响,在主要注
重世俗人心与并未忘怀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间左右摇摆。比如慧能一方面强调“人性本
净”(28),另方面又说“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29);一方面高唱“佛性常清净
,何处染尘埃”(30),另方面又强调“除却从前谄狂心永断”(31),“莫心行谄曲”(3
2)。总之,在慧能禅那里,般若以空为根本与楞伽以心为根本的思路还没有完全融通。
因此,在他的心性论中,一方面强调世俗之人心为美之本体,另方面又实际上承认自性
清净心之美的存在。虽然,慧能是认真地把般若空观引入修行实践,把自性清净心引向
人们的当下之心念,但思路中的矛盾并未消解,从而与神秀以自性清净心为美之本源的
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必须指出,无论是神秀的禅学及美学思想,还是慧能的禅学及美学思想,他们对“
心”的解释,与马祖禅兴起以后的南宗禅有着重大的差别。因为马祖禅把慧能注重“心
”(活泼泼的世俗之人心)发展到注重“人”,也就是把活生生的“人”突出到十分重
要的地位,十分强调从人们当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去把握自己本来就是佛,佛就
是人的自然任远的自身之全体。在他们看来,“平常心”就是“道”(33),世俗之心就
是佛性,也就是人的活泼泼的生命之灵光,这样,现实的具体的人及其鲜活的生命这个
无价大宝,就成了美的最集中的体现(34)。马祖道一及其门人所称道的“心”,不是楞
伽经典的如来藏学说所说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因为如来藏学说把人的自性——藏
识看成是“善、不善”、“净、染”的共同本源,存在着“净”与“染”、“善”与“
不善”的二元分别),也不是《大乘起信论》说的“心真如门”的“真心”(《大乘起
信论》以“一心法有二种门”,承认“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的二元对立),而是
立足于彻底消解了心性本源的二元对立,用般若思想把污染与清净、烦恼与菩提之间的
距离彻底泯灭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当下之心,也就是活泼泼的生命流程,生
命之美的灵光。
      三
   现在,让我们对南能北秀在审美境界的向往方面的思想进行考察。
   我们知道,禅宗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它的最高宗旨是积极肯定人生,把
握人生,建构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而且为人们提供一条进入人生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哲学中,所谓境界,乃指心灵之境界,即“心境”之异同或高低,不是在心灵
之外有一个境界(与心灵相对的境界),更不是心灵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谓人生境界
,乃是指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它能反映一个人人格的高
低;而审美境界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心灵对世俗物欲的超越与升华。禅宗作为一
种生命美学,突出地体现在“禅”的内涵上,“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
是禅”(35),“禅”(道、佛)乃是一种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在“南能北秀”时代,禅门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迷凡悟圣”的问题。在
禅宗看来,佛法工夫,全在于觉与不觉、悟与不悟,不觉不悟则为凡为愚为众生,一念
即觉即悟则为圣为智为佛。在他们看来,处在红尘滚滚中的人们,如何摆脱世俗的困扰
和束缚,使心灵从紧张、焦虑、困惑、恐惧中解脱出来,获得超越与升华,趋近或达到
佛陀境界,始终是禅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法如说:“故知迷为幻海,悟即妙门。”(3
6)神秀说:“悟则朝凡暮圣,不悟永劫常迷。”(37)慧能说:“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
念若悟,即众生是佛”,“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38)而“悟”
所达到的境界就是“明心见性”。在禅宗看来,人人自心有佛、自性是佛,那么,只要
“明心见性”,便能自成佛道,达于涅pán@②之境。神秀说:“一切佛法,自心本
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39)慧能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40),“
见取自性,直成佛道”(41)。所谓“明心”,乃指自识本心有佛,本心即佛;了知自心
本来清净,自净其心,还归本心。所谓“见性”,是指了悟、彻见自心真如本性,通过
净心、明心,呈现自心本性。只要“明心见性”,即得解脱成佛。而成佛境界乃是禅宗
门人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证涅pán@②,成佛道,是神秀的审美境界观。神秀依一心而立净染智愚凡圣的
不同,把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所呈显的境界作为终极境界。他说:“若真如自觉,不受
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pán@②乐。若随染造恶,受其缠覆,则名
之为凡。于是沉沦三界,受种种苦”,“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能转六贼为
六波罗密,自然永离一切诸苦”(42)。因此,神秀主张的“观心”禅法的主要原则,就
是要对治“三毒”、“六贼”,就是要“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
”(43),从而“出烦恼”,“止彼岸”,达于涅pán@②之境。
   在慧能禅学及美学思想那里,已主要把自然境界(无差别境界)作为最高的人生境
界——审美境界,作为向往和求索的终极目标。他明确指出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清净无垢
的(“世人性本自净”、“自性常清净”(44)),人的自性本来就与佛性无二(“我心
自有佛,自佛是真佛”(45)),因而当人们领悟和把握到自己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时
,就能得到解脱、超越和升华,进入佛陀境界,这是一种澄沏空明、纤尘不染的审美境
界(这是慧能用般若实相观融摄楞伽心性论,而将“性”引向人们当下之心而呈现的一
种自然境界)。并且,慧能特别注重现实的、具体的当下之心,注重活泼泼的人心的自
在任运,把般若空观引入修行实践,主张于一切法“不取不舍”(46),追求一种“无差
别境界”,而无差别境界已进入了心物皆空的边缘。这是慧能不同于神秀的地方。然而
由于慧能在思想深处存在着对心性本源作净与染、真心与妄心的二元分别,在主要注重
世俗人心与并未忘怀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间左右摇摆,因而其“明心见性”所明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