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弘扬“人间佛教”的精义 提升青年学子之精神品质——郑晓江(5)

分享到:

各位同学都是智商很高的人,今天听了我的演讲,可能会对佛教哲学有了一个比较接近真相的认识。但是我希望任何人都不要倒果为因,昕了这点道理之后便去向他人“侃侃而谈”佛教哲学。实话说,那样为自我表现而“吹一回牛”,就证明你什么也没有懂,反而堵塞了你真正通向佛法真谛的大门。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听讲有价值,就应当去默默自修,以实践为本,这样你倒真的具有了觉悟和超越的可能。“世上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会传法的“菩萨”生活中到处都有,今后大家随缘、虚心去体认、学习好了。

讲会安排了以上三讲,非常明显,徐博士对《心经》的理解与李博士的看法有相当的差异之处。但正是这些理解上的差别,让众听们兴趣盎然,而且有了各种理解上的困扰和觉解,由此提高并加深了青年学子对《心经》的关注与学习。参加讲会的学生与听众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一位随众来参与讲会的政府公务员熊丰元先生用诗来表达其有所获的心情:《洞山听经》:

奉和郑晓江教授手机短信诗

丁亥冬至子夜,江西师大郑晓江教授传来短信诗七绝一首。是曰下午,陪出席良价禅师诞辰120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晓江教授、徐博士、李丕洋博士等师大伦理学研究生一行16人,于洞山礼佛,在普利寺大堂听老师们讲“良价的生平和精神”“《心经》中的生命意境”。顿悟有感,随缘奉和。

少年听经空凌云,如今老眼泪花涔。

逢渠礼佛亦怅然,末了顽冥不痴情。

豫章学子祭价祖,大堂晓江讲心经。

雨中抛掷寻常事,且看跃浪斗泥牛。

注:“且看跃浪斗泥牛”句,出惠洪《送觉上人之洞山》。相传良价结庵时曾在今木鱼石景点处见泥牛相争的浑朦气象,本诗借诗僧兴象,状我眼前古洞云深气象腾娜的景象。

附:晓江老师原作:

古木参天雨纷纷,逢渠桥下悟道魂。

禅堂诸生聆心经,良价师塔礼佛成。

讲会活动结束后,所有与会人员一起虔诚拜竭位于山半腰的良价禅师灵塔。礼拜毕,师生及自愿来听讲者首先齐声朗诵《心经》,然后每人诵读一首禅诗或偈语,以表达对良价禅师的深切怀念,并加深对禅宗精神的理解:

禅诗及偈语十首

一、寒山咏心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日。

二、弘一法师《临灭遗偈》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三、船子和尚《垂钓偈》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四、白话禅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五、五代女尼悟道偈语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拾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六、布袋和尚《插秧偈》

手持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七、诸佛菩萨只在心,何须泥塑与妆金。世间点烛烧香者,笑倒慈悲观世音。

八、万法皆空莫浪求,如来只在此心头。情枷爱锁都抛却,无束无拘得自由。

九、尘缘断后白消融,清净方知色是空。佛即心兮心即佛,青山只在白云中。

十、神秀论性偈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十一、慧能论性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位在大学中文系任教三十余年的退休老教授写道:在历史名人陵墓(或灵塔)前祭奠并诵读其诗词或偈语,这又是江右思想文化中心举设已久的一种文化教学活动。……我们在洞山良价禅师灵塔前吟诵禅诗偈语,让大家的声音在洞山回响,既是表达对良价禅师的无限怀念之情,更是以禅诗偈语来净化世俗的心灵,让我们“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让我们俗人的身心更康净,人生更美好。江右思想文化中心所开创的这种文化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是力求在人生哲学课题上探索出新的路径,生发出新的活力。……在先贤陵墓(灵塔)前祭奠先贤,并诵读其作品,亦是受思想考古启发而拓展的文化学习活动。让学术同仁特别是青年学生亲临其地、亲身参与,亲自享受,其效果与在学校课堂自然不同。不仅使学生学得更实在、具体,更让学生心灵受到感化,情绪受到感染,自然而然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深化了人生的感悟,这是崭新的人生课堂,这是鲜活的人生哲学。

笔者认为,今之世的教育有功利化、实用化之弊,而要超越世俗之“求知”去“求道”,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方式方法,其中之一应该就是中国传统中曾经有过的讲辨义理的模式——“讲会制”比较合适。笔者立其宗旨为:“相与讲明,兼取众善,深通义理,以修其身。”孔子有语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大儒柳宗元尝日:“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朱子亦有言道:“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三位大哲所忧所虑之弊端,诚当世为甚矣!为扭转这种颓废的学风,我们江西师范大学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曾在2006年3月,组织江西师大与南昌大学几位老师及诸弟子近三十人举办过一次鹅湖讲会,其乐也融融;2006年9月23目至24日,又举办“桂山讲会”,由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南昌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二十余人做了一次“剑邑文化之旅”的讲会活动。后来则是在2007年3月30日至4月1日举办了“鹅湖讲会”,外请二三位老师,好友五六人,再携学生十七八,于古贤哲讲学之地——鹅湖书院讲明义理,相聚讨论,“润物细无声”;诸生则济济一堂,学圣希贤,商量之,问辩之,甚或责难之。然后,师、友、生共悠游山水之间,访古贤哲之故地,体察当今之国计民生,吟诗作文,陶冶惰性,“风乎舞雩,咏而归。”再就是2007年于吉水召开的石莲洞讲会,然后则是这次2007年12月21日在宜丰县普利禅寺举行的“洞山讲会”。内容如上,现在检讨起来,可以有如下经验与体会:

第一、既然是佛学讲会,当然是要以佛经之讲解讨论为核心。一定要强调经典阅读和理解的第一性,从解佛经之字、词、句入手,让参与者深入并全面地体悟佛典中的深邃意义。

第二、讲会之另一目的,是期望参与者能从听讲中悟透佛门精义,获得心灵上的涵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虽然讲解中不可避免地要从佛经之“名相”的解析入手,但却更强调参与者心灵上的自我“受用”,最好能达到“悟”高度。

第三、佛典讲会的过程中,应该要安排一定的艺文活动。在这一次洞山讲会的中,精彩之处不仅仅是在法堂中佛典之经义讲解,更在于全体到会听众同在良价大师塔前吟咏禅诗与偈语的活动。参与者被裹在墓塔透显出的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氛围中,齐声吟颂禅诗与偈语,无形中让心灵受到感染,使精神得到提升,在某种程度上,众生似已进入到一种禅的境界之中,收获颇丰。参加这次活动的研究生们都说:我们得到了心灵上、精神品质上的提升,而且难以用言辞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