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人间佛教 >>

契理契机与人间佛教的未来——俞学明(4)

分享到:

1.对人间佛教运动成果的评价和反思

关于人间佛教运动的成果,太虚法师在1928年所作“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中指出的,自武昌佛学院兴办以来,20年各地佛学院所培养的学生的分流状况,颇有借鉴意义。太虚法师指出:“直接间接从余学习的学生,固然有一部分能趋入现代佛教之正轨者;然有一部分则退流腐习中;亦有一部分则唯知努力‘俗化’,而发生许多幼稚病。”这种分流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凶之更需要引起重视。“趋入现代佛教之正轨者”固然是佛教需要坚持并发扬的所在,但是“退流腐习”和“唯知努力‘俗化’”者,对佛教的发展危害更大,如果没有合理的纠偏对策,往往会消减人间佛教运动的成果。

近年来社会上的争议不断,主要集中在对佛教世俗化现象和尺度的疑虑上。诚然,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主要是从佛教面向世间、参与世间建设的角度而言的。这种争论,一方面反映出人间佛教运动百年来的成果,使得僧界积极投入世间的活动成为常态,公众也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了僧界作为慈善、环保、文化传承等的积极承担者的入世面貌;但另一方面,这种世间性、人间性的尺度究竟何在?如果说,“人间佛教思潮作为遗产,己被现实承继。然十分有限的社会分化或制度分割,只能使现代佛教徒具“人间化”痕迹;本身备有的超越性出世性格,却在此“人间化”过程中成为代价。”这样的后果,正是人间佛教的倡导者要竭力避免的。

“佛非冷酷的厌世者,亦非热中的迷世者”。佛法与世间法本来是不二的。印顺法师曾指出,古德曾经极力说明“性空”不碍“缘有”,但大都依“有”明“空”,对于“有”还是发挥得太少了,从而使佛法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汩没佛法的“觉世大用”,这是传统佛教偏于出世的思想根源。人间佛教标示人间性,是要从“空”去建立正确合理的“有”——一切实际的思想行为。但是,现在世人把佛法完全等同于世法,将两者视为一,也偏离了佛法之圆融完满。

人间佛教在继续倡导人间性、世间性的同时,如何展示世间法与佛法不一不异的圆融完满之面,把建设世间真正作为因地的建设,这是人间佛教运动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值得深思、并需要提出可操作性措施的问题。

2.对当今世界新态势的认识和预测

人间佛教运动是佛教伴随着现代化的世界发展大势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网络世界的推展,带动了社会的全面革新,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特征,“我们现在所考虑的形势完全是新出现的,是史无前例的。”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使得佛教有必要根据社会的时机、众生的根性和需对治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反思和规划。

对于佛教的发展来说,当代社会有三个特点需要进一步关注,并作出契理契机的应对:

其一,科学思维已经成为人们世界观的基本组成。

如果说,太虚法师当年所指出的科学的特点,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需要普及和推广的理念的话,那么,科学对于当今世人来说,已经如同呼吸一样不可或缺。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产品所包围,实证性、标准化、实用性等观念早己深入人们的骨髓,成为人们面对世界的基本态度。科学和宗教的关系,也并不像曾经的那样被认为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对立概念。

宗教在运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作为自己发展的手段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给宗教和科学重新划界,即科学的问题归科学,宗教的问题归宗教。科学不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需求,同时,宗教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品质。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的缓解,建立在宗教对自己的特质、功能和效用的理解和确立的基础上。对于佛教来说,如何在科学盛行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是未来获得长足发展的保证。

其二,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现实相状。

全球化,从20世纪六十年代人们近似“狼来了”的惊呼,到九十年代以后,成为世界存在的现实。全球化是伴随着交通、信息、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的搭建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展开,表现在经济、环境、信息、交通、文化等各个方面。全球化的现实发展,打破了以国家、民族、种族等为依据的传统边界观念,代之以关系和制衡为核心的共享体系。全球化首先表现为全球依存性加强,环境、安全等不再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独立承担和努力解决的问题,而成为大家的共同荷负。人间佛教运动的当代实践,往往通过慈善、环保、教育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些活动成为人间佛教的响应者顺应全球化问题的时代需求、号召人群参与、以及弥补现实问题的重要方式,这是人间佛教运动得以持续展开,并在社会上取得巨大影响的重要因素。八十年代以来,以多元和对话为核心概念的社会思潮成为国际显学,甚至超越了学术的范围,成为人们日常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同舟共济是比利益竞争更为迫切的现实。“和”的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佛教的发展,也需在努力与其他宗教、其他文化和平共处的前提下,谋求与其他宗教、其他文化的对话和共同发展,势必促使佛教重新考虑自身理念、教团管理和对外弘传上的积极改进。

全球化还表现为全球资讯平面化。一方面,全球资讯不再具有时间的差异性。新闻可以在瞬间成为公众的共享。与此同时,信息表现为多元呈现、鱼龙混杂,而标准化、普遍性和形式化倾向越益鲜明,每个人都成为标准的制定者,每个人也随时被标准化。个体的作用力在加强,蝴蝶效应更加明显。对佛教来说,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弘传的区域,可以穿越地理空间和物质元素对传布的限制,大大增加了佛法普及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面对的是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太虚法师曾经努力纠正的所谓“流俗习见”如今更难分别,也更容易成为人们误会的源头。大批量的信息,也使得信仰传播有可能湮没在无数的信息群中。如何深切体会全球化的特点,在这种全球资讯的海洋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成为信息的引导者,这是人间佛教发展的重头所在。

其三,网络化造成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并立。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两个世界模式建立并已经在现实中真切地发挥作用。虚拟世界不再是纯粹的镜中花、水中泡影,而是真实地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改变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态度甚至生命方式,塑造个体的现实形象。虚拟世界的可重建性和人体心理塑造的不可复原性、虚拟世界的感官刺激极端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感知麻木等因素,使得人们本已丰富的生活进一步复杂化,心理问题凸显,成为新世纪以来的突出疑难,并给各种文化形态提出了解决的要求。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