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由于对中国佛教的现状持有批评和改进的思想,他提出的人生佛教的目的旨在解决佛教如何解决人生与佛教的关系,具体的说,就是“由人进化到佛”,因为“今之世间,在多杀之苦痛中,唯佛法能救之。今之人生,在自杀之烦闷中,唯佛法能觉之。故佛法是能救世而觉人的,是之谓‘救世觉人之佛法’”。所以,由逻辑推导,人生佛教必然要涉及到佛教的社会功能问题,也就是说,佛教要在社会上真正产生重要的影响,改变人们对佛教的不正确的看法,并且用佛教的理论和思想来化导众生,改变社会,改善人心,是20世纪上半叶佛教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于是太虚在人生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并且把它作为调整当代佛教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切入方向。例如他在谈到人生佛教四个目的时,第一个目的就是“人间改善”,强调“以佛教五乘共法中之五戒等善法净化人间。从家庭伦常,社会经济、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国际之正义公法,若各能本佛法之精神以从事,则均可臻于至善,减少人生之缺憾与痛苦。故现实人生可依佛法而改善净化之也。此虽一般科学、哲学及儒家等学术之所共,而佛教亦有详明发挥与其不共之特质者在;本此特质,进以融摄科、哲、儒学等所长,则佛教对此改善人生之目的,自可发挥其无尽之效力也。”
一、人间佛教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
太虚提出“人间佛教”的理论来源,无疑是人生佛教的思想,其现实的基础则是佛教里早有的“佛在人间”的思想。因为佛教不是远离世间的,“以佛法言:则有情世间中无量无边众生,依佛慈悲,誓愿救之度之利之乐之,虽在恶趣不辞应身而为化导,何得厌而离之!”佛教也不是超世间的,因为佛教的理论里没有“猿伸鹤屈炼丹升汞以求白日飞升者”,“假使众生惑业断尽,则山河大地当下皆空,更何超出之可言!”太虚认为西方的实证哲学以人间为中心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指出:“现实与人间之注意:近世人所注意者,乃现在实际的人类世界。换言之,即除现实人世以外,皆非所注意。十九世纪西洋思想上,如孑L德所倡实证主义,进而为近今美国之实用主义,即以‘人间’为中心。苟能实证为人间有用之事物,始为有价值之事物,一切真妄虚实,皆以人类实用判别之。质言之,即视人类有用与否为断。”而对于传统佛教的“佛在人间”的思想,他也做了非常肯定,说:“(释迦牟尼)因现身成佛,说法度生皆在人间,即可见佛法与人间关系尤切。所以唐裴休长者作《圆觉经序》云:‘诸天正乐,修罗方嗔,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生怀狷犹之悲,其能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为能。’故知佛法虽普为众生,而就特殊关系言之,人类为佛法所依,佛法为人类所最需要;所以人生对于佛法,极应研究了解,依以修行也!’”正是因为佛教的整个目的就是改变众生的思想,解决众生的思想问题,众生生活在人间,所以“故欲弘扬佛法,应以人类世间为依据而弘扬大乘佛法。又,惟人生最需要大乘佛法,所以应建立人间大乘佛教。”
太虚对人生与世间的关系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说。他说:“人生者,谓人类及非人类之一切有情众生也。世间者,谓迁变无常之宇宙万有也。真相者,谓人生世间真实如此之真相状也。此真相状,唯正觉者始能明白彻了,绝非不觉者能领悉分毫也。但佛之正觉所明彻的‘人生世间’之‘真相’,究竟是如何耶?则缘起无尽,性空无碍是也。”按佛教的义理,所谓的“有情众生”,是指的含有情识的生命,其中包括了有生命的人和有生命的草木等自然物。然而人还是与其它的动物是有区别的,其不同之处就在于,“各他人身,为人身资用所依者,如以人之才、之力、之智、之色、之声为用是;若动物身,则或资其力,或竞用之为衣食,尤不事辞费矣。以此而观人间,则人间为一和聚之群众,复为一原有相当和谐程度之合聚群众,非甚了然之事实乎?但终未至完全和合之度而已,若能完全实现其人间僧之性相者,别即极乐世界。”太虚是将“人生”作为自然物的统称,也是就是说,他是把“人”放在了“有情众生”的中心。即“但现今流传此世界之佛法,则为释迦牟尼在此人类中成佛所说。人类固为众生之一类,而在一切众生中,却具有特殊之意义。盖释迦牟尼佛现身人类中说法,大部分为依人类而施设者,佛谓:‘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即言得生为人之不易。以佛法观人类,确有优胜之点。”世间指的就是有变化迁流的宇宙的一切。很明显,太虚在这里是将前者作为生命的领域,后者作为社会现象,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人与世间的关系。所以“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但是太虚并不是仅仅指出了两者组成了整个世界,更重要的他的思想有层次的要求,即他要说明佛教除了强调人与世间的存在之外,从佛教的角度看,世界的“真相”才是究极的最后宗旨。而这个宗旨,就是“人生世间”的“真相”,换言之,佛教除了承认世界有人生与世间两者外,还要人去追求人生的最后解脱,即取得“觉悟”或“正觉”,而且,只有获得了觉悟的众生,才能达到涅粱的彼岸,真正做到了明彻人生世间的真相。并且,这个“真相”,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无尽,性空无碍”的认识,因为佛教认为,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处在相互待缘,没有尽头之后而生起的,它的本质是空的,有了这种空性的认识,就进入了自由无碍的认识,所以“真相”,就是人生与世间的结合之后,并且超越了这两者之后,而达到的一个最高的认识或境界。
二、人间佛教的建设
太虚进一步认为,人间佛教将包含了三部分内容,即第一,“从一般思想中来建设人间佛教”,因为人是社会和世间的主体,所以“建设人间佛教,要先从普通一般人的思想中建设起来,故须把群众对于佛教的普通观念,略略的解释。”太虚觉得佛教虽然在中国有2000年的历史,但是对群众来说,它并没有被真正了解,佛教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是神怪、奸盗、闲隐、朽弃等等,“若要佛教真精神表现出来,须将神怪等等的烟幕揭破,然后才可见到发达人生的佛教真相。”所以在群众中宣传佛教,就是打下佛教的思想基础,使佛教的真相不再被蒙蔽,充分发挥佛教的精神及力量。而要将佛教的精神和力量融入社会,就要从佛教道德入手,即发扬佛教的报恩伦理,指出佛教做人的道德。报恩伦理是指报父母恩、报社会恩、报国家恩和报圣教恩,“由此我们乃生起信仰恭敬的心来。以知恩报恩,即为成人的道德行为,亦即为佛教切近教人实行的道德。”同时又要结合社会思潮来宣传佛教的思想,如向人宣讲佛菩萨不是鬼神,鼓励善堂的慈善家最好能信佛,解释从事正当职业无碍于学佛,强调信佛之后,投入的做善事的成本与回报的利益比较,“一分(成本)拿来做救济穷苦、宣扬圣教,及各种文化、慈善、公益等事业,使人类盈虚调济而有无相通,享受均等公共的幸福。”此外,还要将佛教的缘成史观与唯物的经济史观、辨证法与诸行无常、最新的科学与佛学等做比较,最终说明“然佛法历万古而常新,亦非新时代的科学所能及!”